王曼昱能有今天,最应该感谢的人,不是徐辉,也不是肖战,更不是刘国梁,而是马琳。去年成都集训时,王曼昱没有固定教练带着练,每天跟着青年队队员加训。马琳注意到她总在球馆留到最后,主动带她练接发球和变线战术。汗水滴在地板上,啪嗒啪嗒,像小鼓点,她咬着牙一遍遍重复动作,马琳在旁边盯着,手里拿个小本记她的节奏。 多哈世乒赛,女单首轮对波兰选手,第四局王曼昱落后7分,球馆里空调冷得刺骨,观众的喊声嗡嗡像苍蝇。马琳在场边喊:压她反手底线!她脑子一闪,调整步伐,连追五分,硬生生翻盘。赛后她笑着说,差点以为自己要打包回家了。这球要是没拿下,可能就没后来的八强。马琳那句提醒,像在关键时刻扔了根救命稻草。 王曼昱的反手变线现在稳得像教科书。有人说她天赋好,可天赋哪有不被雕琢的道理?马琳当球员时也是个脑力派,不爱吆喝,球拍里全是心眼儿。师徒俩都闷,训练时能半天不吭声,但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想啥。马琳带她不光是教技术,还教她怎么在乱局里找节奏。就像那句老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王曼昱的功,有一大半是马琳陪着熬出来的。 没固定教练,听着像坏事,可对王曼昱是意外的财富。她跟不同教练磨合过,肖战的进攻套路、徐辉的防守节奏,全在她脑子里攒着。马琳的战术最狠,教她怎么在对手喘不上气时再补一刀。比如去年乒超联赛,她对陈梦那场,第三局被压着打,马琳让她改短球牵制,硬是把节奏拽回来。那场比赛她赢了,赛后马琳只拍拍她肩膀,啥也没说。 王曼昱自己也说,乒乓球这东西,技术只占一半,脑子占另一半。她有时候会犯倔,训练时嫌马琳要求太细,改动作改到手抖。有次她忍不住嘀咕:这球我明明打得挺好!马琳瞥她一眼:好?对手可不跟你客气。这话糙,但扎心。她后来才明白,马琳不是挑刺,是在帮她把漏洞堵死。 网上老有人拿她跟孙颖莎比,说她心理素质差,关键球手软。可看看这两年,她从世乒赛到亚运会,一步步咬牙顶上来。马琳在背后没少推她。去年全锦赛,她半决赛输了,一个人在休息室闷着,马琳走进来,扔给她一瓶水,说:输了就输了,回去练。她愣了愣,笑了,觉得这教练真不会安慰人,但心里暖和。 王曼昱的路,哪是天上掉下来的。马琳教她的,不只是怎么打球,更是怎麼在低谷里爬起来。球馆里的灯光,照亮过她多少次凌晨的加练。马琳那本战术小本,记的不只是她的技术,还有她从青涩到成熟的每一步。师徒俩的默契,外人看不懂,但球桌上的每一分,都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