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城,眼见他策马直奔皇宫而去,有个人突然拦在了他面前说:“殿下是先拜谒太祖陵寝,还是直接进宫继位?您真的想好了吗?” 可就在这节骨眼上,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噌的一下站到了朱棣的马前头。这家伙一本正经地问:“殿下,您是先去拜拜太祖老爷子的坟呢,还是直接杀进宫里坐龙椅?这事儿您琢磨清楚没啊?”这话一出,周围的人都跟被掐了脖子似的,安静得能听见针掉地上的声音。朱棣也被问得一愣一愣的。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过神来,觉得这问题可不简单,于是赶紧勒紧缰绳,调转马头,奔明孝陵去了。你知道吗?朱元璋这家伙,早年立了个规矩:朱家后代要想当皇上,得先跑去明孝陵磕个头,这样才算师出有名。不然,要是偷偷摸摸进了宫,那可就给人留下话柄了,新朝廷的小船说翻就翻。这不,来的这位大哥叫杨荣,建文二年的科举榜眼,翰林院的大笔杆子。他老家福建的,打小聪明绝顶,考试跟玩儿似的,一路过关斩将,最后殿试拿了个二甲第二,皇上大手一挥,赐了个进士头衔,直接进了翰林院。 杨荣这家伙,帮朱棣躲过了一劫,简直就是个预言帝。朱棣一看,这家伙行啊,有眼光!于是赐了个新名字“荣”,还把他拉进了内阁,成了首批VIP成员。那时候杨荣才三十多岁,就已经开始闪闪发光,政治手腕、军事谋略,样样精通。 有一天晚上,西北宁夏那边急眼了,说情况不妙。朱棣赶紧把杨荣找来商量对策。结果杨荣不慌不忙,分析了半天,说宁夏那边城墙厚得跟铁桶似的,守军也多得数不清,别担心,已经没事了。第二天早上,宁夏那边果然传来捷报,危机解除。从此以后,朱棣就爱派杨荣去边疆考察,不管是军队还是民事,杨荣一去,啥问题都迎刃而解,朱棣那叫一个满意啊!永乐那会儿,杨荣简直就是朱棣身边的“智多星”,跟着朱棣一次次往北打蒙古人。粮草不够了咋办?他大手一挥,说:“把皇上自己的粮食分了,让大伙心里踏实!”冬天冷得要命,有人还想打蒙古叛军老的罕,杨荣直摇头:“咱别这时候去凑热闹了。”结果,老的罕自己投降了。迁都北平这事儿,大家意见不合,杨荣又站出来,噼里啪啦一顿分析,力挺朱棣,帮他圆梦。 从永乐二十年开始,朱棣连着五次北伐,杨荣一次不落,全程陪跑当军师。到了第五次,天气冷得要命,粮食也快没了,朱棣身体也撑不住了。杨荣一看,二话不说就劝朱棣回家。朱棣一走,他还得藏着掖着,不让大家知道皇上已经驾崩,一路护送遗体回京,确保太子朱高炽稳稳当当坐上皇位。 杨荣这辈子,经历了四个皇上,最后做到了少师的位置,人们都说他是“岁寒松柏”,坚韧不拔。1440年,他在杭州寿终正寝,七十岁高龄。他的聪明才智和忠心耿耿,简直就是明朝初期的“定海神针”,为国家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