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产出的“海水稻”,明明口感难吃,还越种越多,为何国家要大力发展它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它太优秀了! 海水稻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水稻,他跟沙漠小麦一样均为近些创新出来的新型粮食品种,不过在口感上很难被人接受,可人们吃大米,最重要的就是口感,明明海水稻无法满足人们的口感需求,为什么国家还要对海水稻项目扶持批资? 换句话来讲,海水稻做出来的大米类比小麦,就是就是口感不佳的荞麦面,同样在食用方面难以被人们接受,不过在营养物质的含量极高,从维生素,到无机盐的补充,再到维生素的含量,海水稻都跟荞麦有着相同的特点。 甚至两者在品种分类上都有类似之处,荞麦虽然也是小麦,但在小分类上只能算作是假谷物,而海水稻也同样如此,他介于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间,相比现在发展出来的水稻,比野生的好,比端到餐桌上的差。 光凭这一点,就足以让海水稻成为小众粮食,就像荞麦面一样,大家都知道荞麦面健康,可他略显平淡的口味和难以下咽的口感,长时间很难被人们接受。 上面说了,荞麦面不能算作是主粮,只能说算是杂粮,放进五谷杂粮这里面,可海水稻产出的却是真真正正的大米,现如今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大米是没有多少挑选的,无论是五常大米还是珍珠米,还是海水稻产出的大米,你让他们挑选,他们最多只能说口感一般。 这是海水稻能够进入人们主食饭碗的一种优势,这也是海水稻相比荞麦面的优势,当然相比海水稻的口感劣势,营养优势,海水稻被推广的原因还有一个,也是中国农业目前最大的问题。 可耕地面积不足了,粮食产量下降了,能浇地的水不够了,今年无论是广西还是河南,都能明显的看到,降雨量比往年下降太多了,央视三农频道甚至到洛阳考察,时代记录亮世产量下降的问题。 可内地的土地就这么多,这不是人的原因,这是老天的原因,人们总说人定胜天,可以打降雨炮,但云层也是有限的,你这里打了,那里就消失了,得开发新的皇帝。 小麦这方面新开荒的土地是黄土高原和沙漠,代表例子新冬20,水稻开发盐碱地,代表性品种就是海水稻。 聪明的人都看出来了,上面的土地在以往都是不可开发区域,种下去就活不了,现在这种情况改了,得把这些不可开发区域利用起来。 海水稻上世纪80年代就被发现,多年来一直处于研发中,盐碱地最大的劣势就是这地方浓度太高了,放个植物过去都能被咸死,别说是植物,就连人都受不了。 海水稻应运而生,完美适应盐碱地的环境,把荒地变新地,把新地变成宝地,吸收盐碱地本来存在的废物,让咸(含量丰富的无机盐)变成海水稻的优势,跟正常的大米形成错位竞争。 有人不喜欢吃,那么这种海水稻可以变成储备粮,近些年来中国一直在增加储备粮的积累,包括袁老研究的大米,虽然不好吃,但产量丰富,都能作为储备资源。 还可以通过海水稻把盐碱地的生态强制恢复回来,让原本植物难以生存变得逐渐产生更多的生机。 这跟新冬20是同样的做法,在产粮的同时,防风固沙,绿化沙漠,虽然成效很慢,但无论是治沙还是治盐碱地都是百年大计,塞罕坝也是经过几十年人们代代传承才改善过来的,中国有时间等,也不怕等,自然不怕等。 海水稻未来还是非常光明的,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如今资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中国祭出的另一大杀招,甚至有机会远销海外。 信息来源:盐碱地种出的海水稻,难吃且农民不愿意种,为何我们要大力推广?——澎湃新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