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有2亿租赁资金可投江苏区域城投,寻找施工方贴息,渠道勿扰
B:高价收购已开通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功能的证券产品户,有此类产品户资源的欢迎合作
C:承接地方政府外资招商引资业务,模式为QFLP基金,操作周期1-2个月,欢迎地方政府/城投/施工方咨询合作
D:长期寻找QDLP/QDII/TRS/外资行结构性存款/CLN等通道,资金为私募产品资金
E:总包定融项目寻找直销团队分销,打包销售费用高,可以当天结费用
F:现有2亿企业资金寻找行口大额存款,要求存款综合收益做到4.5%左右,要求存款银行为四大行、国开行、农发行、十大股份行
最近和城投公司某部分负责人唠嗑的时候,他突然告诉了我一个既意外又情理之中的消息:
"广西某市国资委下发消息,要求全市平台公司降工资!"
私下打听下,这并不是某一地市的现象,笔者了解到其他地区的城投也在降薪。
四川某市城投公司的小王(化名)对笔者说,
"2023年,其所在城投公司对员工降低了公积金缴存的比例,2024年又再次降低了公积金缴存基数,2025年已经有消息要降低基本工资了。"
更为夸张的是,一位两年前从央企引进的中层干部刘总(化名),现在薪酬水平比去年降低了30%。并且从现在开始,每月只发岗位工资,没有绩效工资,生活压力一下飙升。
他为一家老小生计,不得不频频关注社会招聘信息。至于行业,也无所谓,虽说发挥自己专长很重要,但是一家吃喝是最迫切的,据说,连跑网约车和送外卖都有所考虑,听得我目瞪口呆。
最关键的是,作为“外来者”他连能否保住现有岗位都充满变数。即便留任,随着人员大幅缩减,他不仅要承担更繁重的工作任务,还得面对部门间因分工问题而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
他和我吐槽:
"现在上班就像吃苍蝇般难受,人在岗位上,心思却不在,尤其是看着身边同事陆续离职,内心也不断质疑当初跳槽的决定是否正确。"
刘秀的遭遇并非个例。自2022年起,城投公司违约事件不断,逐渐演变成地方系统性风险的导火索。
一、土地财政崩塌
——裁员降薪是无奈之举
以前房子火热,土地好卖,城投公司跟着财政躺着赚钱,然而这种日子不复存在了。
曾几何时,地方城投公司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中坚力量,对GDP增长贡献卓著,更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撑。不少中西部地区长期依赖“土地财政”,在二三四线城市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城投公司通过大规模融资,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地方GDP增长也与土地开发深度绑定。
然而,这种发展模式高度依赖社会资本的持续注入。城投公司要维持融资,就必须按时支付利息;而利息的来源,又依赖于土地顺利变现,进而需要商品房成功销售、购房者按时付款,这一链条环环相扣。
但自2018年起,这一链条开始出现裂痕。彼时,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趋于饱和,人均住房面积逼近发达国家水平,房产总价值高达460万亿,投资空间大幅收窄。
与此同时,国际环境恶化传导至国内,民众对未来预期转弱,企业投资变得谨慎,裁员降薪现象频发,社会消费能力也随之下降。
房价持续低迷,直接导致土地出让收入雪崩。数据显示,部分地区上半年土地成交量几乎归零。
对于以土地作为主要抵押物的城投公司而言,土地出让金的减少,无异于抽走了发展的“主心骨”。那些动辄资产上百亿、上千亿的城投公司,如今手中土地大多已抵押殆尽,账面上甚至连几十万流动资金都难以周转。
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热衷,根源在于土地出让金不仅是财政开支的重要保障,更是新增融资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一旦资金链断裂,整个经济生态就会陷入混乱:城投债务违约风险加剧,施工款拖欠导致农民工欠薪,三角债纠纷不断,涉法涉诉案件激增。
尽管城投公司通过借新还旧、债务置换等方式勉强维持,但在严控政府隐性债务的政策下,新开工项目不足、融资规模受限等问题愈发突出。
许多工程项目被迫停工,劳资纠纷不断,合作方对簿公堂,部分公司只能靠存量项目艰难维持。
资金短缺让众多项目陷入停滞,无法按时交付、验收和维护,运营压力剧增,工程质量和安全隐患频现。
在这种绝境下,裁员降薪成了无奈的自救之举。
二、降薪阻碍转型
——越降薪越难转型
降薪裁员如同债务违约一样,不仅会破坏员工的信心,也会给外界释放负面信号。
若是骨干员工纷纷离职,留守人员就会不堪重负,工作质量和效率大幅下滑。
而且,更为致命的是,薪酬没有吸引力,急需的人才难以招引进来,实际上,即使薪酬达到期望,行业的整体环境也让人才望而生畏。
因此,城投公司转型之路困难重重,首当其冲的便是人才短缺问题。老员工在流失,新人才不愿加入,沉重的债务压力更让转型寸步难行,转型迟迟不见行动和效果,陷入恶性循环。
原本计划市场化运作的新项目,因专业人才匮乏和机制缺陷,最终又回到老路。在偿债压力下,企业无暇顾及长远发展,只能优先满足融资需求。
债务重压下,企业思维被严重扭曲,即便有转型想法,也因现金流紧张而难以付诸实践,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实际上,越是艰难时刻,越需要优秀人才引领改革转型,释放人力资本的关键价值。
但如今城投公司却只能以裁员降薪开启改革,虽能降低成本,却也引发诸多新问题。
人才依然是城投转型的关键,改革需从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人才培养、企业文化等多方面协同发力。
只是从当前形势来看,这条转型之路依旧布满荆棘,未来任重而道远。
更可怕的是,在笔者深入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地区城投公司的转型进程不仅未如预期推进,反而呈现出“开倒车”的趋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