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浙江一小伙因车祸永久丧失了自主呼吸功能,父母多年来捏皮球5000万次,用自己的双手为儿子续命:“手指废了有什么要紧,只要还能动,我们就不会停下来……” 那台呼吸机发出的声音,成了这个付敏足和王兰芹眼中最悦耳的时钟。每一次"嘶——呼——"都像在提醒他们:儿子还活着,你们得继续。 当年的那场车祸,把他们的儿子付学朋的人生撞成了两半。前半段是23岁的青春,后半段是插着塑料管的永恒黑夜。医生说,他的呼吸功能永久丧失了。虽说医院的白墙见证了太多生死,但付敏足夫妻俩却拒绝在这面墙上写下儿子的结局。 他们用双手捏起了那个自制的呼吸球。一次,两次,一万次,一百万次......手指磨出了血泡,血泡变成了老茧。尽管王兰芹的拇指关节已经变形,可她还在捏。 邻居说你们这是何苦,付敏足只是笑笑:"手指废了有什么要紧,只要还能动,我们就不会停下来。" 这台"山寨呼吸机"是用模具架子、压缩机、呼吸球和小皮带拼凑的。它的材料费不到两百块,但它维持的生命能值多少钱,没有人算得清。 五年来,这对夫妻轮班捏球,捏了五千万次。五千万次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把长江从头走到尾,每一步都要踩准节奏。 2013年的冬天,当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救护车把出院的付学朋送回家时,王兰芹愣住了:铝合金玻璃门反射着阳光,地砖干净得能照出人影,可去年这时候,屋顶还漏雨,墙上长着霉斑,现在门上的对联红得刺眼,就像是某种庆祝。 原来,在他们陪着儿子住院这段时间,是乡政府、民政局和残联一起给了他们这个“惊喜”。 新的呼吸机摆在床边,闪着冷冰冰的金属光泽。王东升副院长在做最后的培训:"先按这个键,再调这个旋钮......"付敏足盯着那些按钮,眼神像在看外星飞船。比起这个,他更熟悉那个被磨得发亮的皮球,那里有他手掌的温度。 当全家人围坐在饭桌前时,付学朋的喉咙里插着管子。两个姐姐笑着给他夹菜,外孙们在桌下钻来钻去。王兰芹突然发现,儿子眼角有泪光。这个细节比任何医学报告都要真实,说明儿子还在这里,还可以完整地感受着一切。 收到社会爱心人士的25万捐款那天,付敏足在院子里蹲了很久。晚风吹动新装的铝合金窗框,发出轻微的嗡嗡声。他想起车祸后第三年,有个记者问:"你们能坚持到什么时候?"当时妻子王兰芹正在给儿子擦身,闻言头也不抬地直接回道:"到我们捏不动为止。" 虽说有了电动呼吸机,他们的手指终于可以休息了。但夫妻俩半夜还是会突然惊醒,手不自觉地做出捏握动作。 毕竟,五千万次重复形成的肌肉记忆,不可能轻易改变,因为,那是父母对儿子最深沉、最直接的爱! 信息来源: 人民网|父母自制呼吸机延续患儿生命续:患者已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