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兴野记》中记载过这样一段故事,朱文正十分嫉妒徐达的功绩,于是向朱元璋打小报告,

《兴野记》中记载过这样一段故事,朱文正十分嫉妒徐达的功绩,于是向朱元璋打小报告,竟然诬陷徐达要造反。朱元璋对徐达很是信任,并未当真,但是朱文正接下来的行为就是在作死了……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曾经凭两万兵力死守城池、打退六十万敌军的人,最后却落得个被亲叔叔软禁的下场?这事就发生在《兴野记》里,主角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他本来是个战功赫赫的猛将,却因为眼红徐达的功劳,跑去跟朱元璋打小报告,说徐达要造反。朱元璋没信,可朱文正接下来干的事,简直就是在给自己挖坑。 朱文正生于1336年,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的儿子。他爹死得早,1344年淮北闹饥荒,朱兴隆病死,留下朱文正和母亲王氏相依为命。那年月,元朝末年,战乱不断,老百姓日子苦得没法说。王氏带着朱文正东躲西藏,熬到1353年,听说朱元璋在滁州混出名堂了,才带着17岁的朱文正去投奔他。朱元璋一看是亲侄子,挺高兴,收留下来,还亲自教他带兵打仗。 朱文正脑子活,胆子也大,没几年就在军里混出头了。1356年,他跟着朱元璋打下金陵,冲在最前面,立了头功。后来又在镇江、扬州、长兴等地打仗,次次都表现得不错,军里都说他是个能打的。有一回打完仗回来,朱元璋问他想要啥官职,他豪气地说:“叔父将来肯定能成大事,我还怕没富贵享吗?你先赏别人,拉拢人心要紧。”这话说得敞亮,朱元璋听着也舒坦,对他更看重了。 到了1363年,朱元璋称吴王,封朱文正为大都督,管着军队的大事。不久,朱文正被派去守洪都,就是现在的南昌。那地方位置关键,朱元璋特别重视。同年,陈友谅带着六十万大军来攻洪都,想一举打破朱元璋的防线。朱文正手里才两万多人,压力山大,但他没慌,整天盯着城墙,带着将士死守。整整八十五天,陈友谅愣是没攻下来,最后还吃了大亏。这仗打赢了,朱文正名声大噪,也给后来的鄱阳湖之战铺了路。 不过,打完这场硬仗,朱文正心里有点不是滋味。朱元璋嘴上夸他,赏赐却没多少,官职也没升。朱文正觉得自己拼了命守城,得到的回报太少,心里那股劲儿慢慢变了味。 朱元璋手下猛将不少,徐达算是最出挑的一个。徐达这个人稳当,打仗厉害,攻城拔寨次次有功,朱元璋特别信任他。1364年左右,徐达带兵打张士诚,连战连胜,朱元璋赏了他不少东西,还老在人前夸他。朱文正看着徐达风头正劲,再想想自己在洪都拼死拼活却没啥回报,心里就不平衡了。他越想越气,嫉妒得不行。 有一次,朱文正逮着机会跟朱元璋汇报军务,顺嘴就提了徐达。他含糊其辞地说徐达最近有点不对劲,好像有啥想法,还跟部下偷偷联系。言外之意就是徐达可能要造反。这话说得挺阴,可朱元璋压根没当回事。徐达跟了他那么多年,忠心耿耿,朱元璋心里有数,直接把朱文正的话给顶回去了。这事儿没成,朱文正反倒让人在背后议论,说他小心眼,容不得别人好。 诬陷徐达没成功,朱文正心里更憋屈了。他觉得自己被冷落,功劳没得到应有的认可,慢慢就放飞自我了。在洪都当大都督,手握重权,他开始不干正事,整天喝酒玩乐,不管纪律。朱元璋有令,不许军民跟张士诚那边私下做生意,尤其是盐这类东西。朱文正不听,还让手下随便买,甚至弄公文把这事合法化,摆明了跟朱元璋对着干。 还有一回,朱元璋在江西设了个按察司,让朱文正安排地方办公。朱文正拖着不办,官员只能挤在船上干活,苦得要命。朱元璋催了好几次,他还是那副懒散样,压根不放在心上。更过分的是,他仗着权势,纵容手下欺负老百姓,抢人家的闺女,搞得民怨沸腾。当地按察使李饮冰看不下去了,直接上书告他。朱文正知道后气炸了,派人把告状的抓起来,有的被割了舌头,有的干脆被灭了门,心黑手狠得很。 朱文正这些事越闹越大,终于传到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气得不行,写信骂他一通。朱文正收到信,吓得直冒汗,怕朱元璋真把他抓了。有手下出馊主意,说要不投张士诚算了。朱文正还真动了心,可这事又被李饮冰捅给了朱元璋,说他有谋反的意思。朱元璋这回彻底怒了,亲自带兵去洪都。到了城下,朱文正吓得腿软,赶紧跪着求饶。朱元璋看他这样,又想到他是大哥的独苗,最后没杀他,把他软禁在桐城。 朱文正被关起来后,没了权势,整天郁郁寡欢,没多久就死了,才29岁。洪武三年,朱元璋把他8岁的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算是给了点补偿。可朱文正这辈子,从英雄到废人,也就这么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