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在若干末代皇帝中,汉献帝绝对算聪明的。曹魏官方定谥“献”,既含“睿智”褒扬,亦暗

在若干末代皇帝中,汉献帝绝对算聪明的。曹魏官方定谥“献”,既含“睿智”褒扬,亦暗指“献祭”皇权的妥协性。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评:“汉献非昏弱之主”,近代吕思勉亦认为其“非昏愚之人”。这些评价均指向刘协在极端困境中以智慧求存的一面——他的“聪明”,实为乱世中弱势君主的生存之道。 汉献帝刘协一生身处权臣挟制的困境,但仍展现出与其谥号“献”(聪明睿哲)相符的智慧,以下几个例子可体现他的睿智: 1. 幼年应对董卓,镇定显胆识。     汉献帝九岁时,董卓废少帝刘辩,欲立刘协为傀儡。面对董卓率军入宫的混乱场面,刘辩惊恐失语,而年幼的刘协却能镇定回答董卓的质问,言语清晰、条理分明。这份超越年龄的冷静让董卓认定他更易操控,但也侧面反映其早慧的心理素质。 2. 东归洛阳,借势斡旋。    李傕、郭汜内讧导致长安大乱时,14岁的刘协趁乱率众东归洛阳。他沿途利用军阀矛盾:授予张杨、韩暹等人爵位以拉拢势力,借天子名义向河内太守索要粮草,面对追兵时以“社稷为重”的示弱言辞拖延时间。这些举措虽未摆脱傀儡命运,却展现了他在绝境中平衡各方、寻求生存的政治手腕。 3. 隐忍密谋,衣带诏反曹。     刘协不甘长期受制于曹操,曾暗中授意董承以“衣带诏”联络外戚与宗室诛杀曹操。尽管计划失败且遭血腥清洗,但此举表明他并非全然屈服,而是选择隐忍中寻找机会,试图通过秘密结盟夺回权力,显示出隐忍与策略并存的智慧。 4. 禅位后明哲保身,善终得民心。    禅让帝位后,刘协被封为山阳公,主动远离政治纷争。他在封地内减免赋税、兴办教育,民间传说其悬壶济世、救治百姓,赢得民众尊崇;面对曹魏监视时,他以“天下已归魏,朕唯修德而已”表态,既保全自身,又避免卷入后续权力斗争,最终得以善终,成为历代亡国之君中少见的全身而退者。 这些事例表明,汉献帝的睿智并非开创盛世的雄才,而是在皇权崩塌的乱局中,以隐忍、机变和务实策略谋求生存的政治智慧,其能力在汉末极端环境下已属难得。 (欢迎关注周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