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坏了!”河南许昌,一女子去电影院看电影,上厕所的时候,将柠檬水放在了洗手池旁边,上完厕所后女子拿起饮料喝了一口,却喝出一股肥皂水的味道,女子查看监控,竟发现是一小女孩故意往她的饮料里加了洗手液! 5月17号,电影院女洗手间里。一位女士和她妹妹一起,妹妹随手把柠檬水杯子放在了洗手台靠墙的角落。妹妹方便完先出去了,姐姐后脚进来。就在这空档,一个看着也就八九岁、身形瘦弱的小女孩走了进来。 她洗完手,刚要走,没两步又停下了,扭头就奔着那杯柠檬水去了。拿起杯子,对着上头的洗手液按压器那么一挤——好家伙,洗手液就这么进了饮料。完事儿,她若无其事地把杯子放回去,转身走了。 等妹妹回来拿饮料,喝了一口,那股强烈的肥皂水味儿瞬间炸开,谁受得了这个?电影散场,这一家子越想越不对劲,找到了工作人员,想弄个明白。工作人员起初也一头雾水,一听说饮料在洗手台上放过,这才反应过来,问题可能出在这儿。监控一看,得了,小女孩的“杰作”板上钉钉。 当事人随即报了警。 这段监控视频放上网,立马炸了锅,说什么的都有。小女孩这番操作,点燃了不少网友的怒火。有些人话说得相当重,什么“性本恶”、“家教缺德”,觉得这么点儿大的孩子干出这种事,简直是坏到骨子里了。 不过,也有不少人态度相对冷静些。他们觉得,不能一竿子打死,说孩子就是“好”还是“坏”。八九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长脑子的时候,心智发育快慢不一样。有些孩子可能就是比同龄人“开窍”晚点,想事情直来直去,不太明白自己干的事儿后果有多严重,也不太懂社会规矩。 就像有人提到的,有些孩子可能天生好动,他们干出格的事儿,可能更多是好奇心驱动,或者一时冲动,未必是存心害人。还有人现身说法,说自己认识的孩子,小时候淘得能把房顶掀了,爹妈愁白了头,可一到十一二岁,突然就懂事了,规规矩矩的。再看视频里那小女孩,有人注意到她第一次走出洗手间时,脚尖还有点儿踮着,这也被解读成心智可能不太成熟。 所以,这些理性的声音呼吁大家对未成年的孩子多点包容,别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孩子行为背后,可能藏着挺复杂的个人情况呢。甚至有人拿成功人士举例,说不少名人小时候也淘气着呢,不也照样有出息? 可是,质疑的人也不少,他们揪着细节不放:小女孩先是张望了一下,然后才折回来往杯子里挤洗手液,这看着可不像完全没意识,倒像是明知道不对还偏要干,这里头的“心思”恐怕不那么单纯。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八九岁确实是个坎儿,半懂不懂的阶段。有些孩子可能已经明白好歹,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可另一些孩子,因为个体差异或者特殊情况,比如多动什么的,在控制冲动、预判后果、体谅别人感受这方面,确实会差一些。 他们可能就是好奇,想看看饮料加了洗手液会变成啥样,或者学了什么不好的样子,压根儿没意识到这会给别人带来麻烦,甚至是危险。所以,要分清孩子是“淘气”还是“存坏心”,还真挺难。简单粗暴地给孩子扣上“坏”或者“缺德”的帽子,容易忽略孩子心智发展不平衡这个事实。当然,家庭教育在这事儿里头,角色太关键了。 爹妈是孩子第一个老师,平时要是没教好孩子是非对错,没立好规矩,孩子就容易不知道自己行为的边界在哪儿。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所有出格的孩子都是爹妈没管好,有些孩子天生就难带,家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必能立竿见影。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出门在外,多个心眼总没错。自己的东西,特别是吃的喝的,最好别离开视线;万一真要暂时放一下,回来再拿,如果不确定安不安全,宁可扔了也别冒险,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最后,对整个社会来说,这类事儿一出,除了吵吵嚷嚷,是不是也该想想,怎么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孩子们的行为?是简单地骂一顿,甚至搞网络暴力,还是去挖挖行为背后的根源,琢磨怎么通过教育和干预,帮孩子把道走正了?批评教育和理解包容之间,这个度怎么把握? 现在,监控把“凶手”揪出来了,可然后呢?小女孩的家长会不会露面?他们又会怎么教育孩子?这都还是未知数。 信源:站长之家 链接:https://www.chinaz.com/2025/0519/16868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