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他是中国最牛中专生,攻克了航空发动机难题逆袭成为大国工匠,破解欧美绝密技术! 当

他是中国最牛中专生,攻克了航空发动机难题逆袭成为大国工匠,破解欧美绝密技术! 当主持人宣读他的成就时,全场鸦雀无声:洪家光带领团队攻克了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这项曾被少数西方国家严密封锁的绝密技术,如今被一位中国技校毕业生突破了。 但谁能想到,就在十五年前,他还只是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一名普通车工,连大专文凭都没有。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而叶片则是发动机的"心脏"。一架发动机内有近千个叶片,每一个都必须与叶盘精准对接,丝毫不能偏离。这项技术要求精度达到0.003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这样的精度只有通过特殊的磨削技术才能实现。 多年来,这种高精尖技术被美国、英国等少数西方国家牢牢掌握,成为制约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没有这项技术,中国想要真正自主研发先进航空发动机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时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洪家光回忆道,"进口的发动机叶片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还受制于人,一旦国际形势有变,我们的航空工业将面临重大危机。" 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破解这一技术壁垒的竟是一位1979年出生于沈阳农村的普通孩子。洪家光家里有多个孩子,他排行老五,父亲身体不好在家种着几亩地,母亲则靠清运垃圾补贴家用。 初中毕业那年,家庭条件的限制让洪家光放弃了读高中的梦想,转而进入技校学习。从家到学校每天往返需要4个多小时,他早上五点多就出门,晚上八点多才能回家。但洪家光并未因此消沉,反而利用乘车时间阅读《车工工艺》《工差与配合》等专业书籍,为自己充电。 三年后,他以技校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中航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工作,怀揣着成为航空人才的梦想。然而现实是,他被分配到58车间成为一名普通车工,每天面对的不是想象中的飞机和发动机,而是重复单调的零件加工工作。 工作初期的迷茫没有持续太久。一次偶然的谈话改变了洪家光对工作的认识。车间党支部书记和一位老师傅找他谈心,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别小看每一个零部件,哪怕只有一个小瑕疵,发动机就不能正常运转,后果可能非常严重。飞机是由零件组成的,而你作为车工,任务就是确保每个零件都安全可靠。" 这番话让洪家光茅塞顿开。他意识到,虽然每天只是在生产看似普通的零件,但这些零件都将成为飞机发动机的关键部分,自己的工作同样重要。从那时起,他重拾干劲,决心成为一名技艺精湛的车工。 洪家光开始主动寻找学习机会。公司里有一位名叫孟宪新的师傅,他的"高速切削内螺纹"技术堪称一绝。孟师傅能实现每分钟1200转速切削,而其他技术熟练的师傅最多只能达到600转,洪家光自己更是只能开到300转。 但两个人不在同一个车间,孟师傅又不认识他,怎么才能学到这门技术呢?洪家光想出了一个办法:每天完成自己的工作后,就去孟师傅的车间帮忙打下手,任劳任怨。日复一日,孟师傅被这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打动了,开始毫无保留地教授他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仅用三个月时间,洪家光就完全掌握了师傅的车刀磨削技术。 就这样,他先后拜访了十几位技艺高超的师傅,学到了多种专业技能,为日后的技术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2年春节前,公司接到一项紧急任务:加工某型号发动机核心叶片,精度要求达到0.003毫米。公司里能操作此技术的刘师傅正在住院,一时间没人能完成这项工作。23岁的洪家光主动请缨,申请接下这个任务。 起初,他做出的零件没有一个符合要求。但洪家光并不气馁,他干脆搬到车间吃住,整整十天时间,每天工作至少14小时,反复试验,不断调整磨削方式。最终,他成功掌握了金刚石滚轮技术,加工出了符合精度要求的叶片。 这一成就让厂里的老师傅们对他刮目相看。有人甚至感叹,他们未必能达到洪家光的某些技术水平。 但洪家光知道,个人的技术再好,也难以解决国家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根本问题。2010年,他做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带领团队攻克西方国家垄断的新一代发动机叶片磨削技术。 没有经验可借鉴,团队只能从零开始。洪家光和团队成员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反复试验。整整五年时间,他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进行了1500多次试验,最终掌握了这项技术。 这项技术的突破,使航空发动机的叶片质量大幅提升,得到了行业专家的高度认可,也为中国自主研发航空发动机铺平了道路。国家因此奖励洪家光800万元,尽管这与技术为国家带来的上亿价值相比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