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6年,年羹尧知道自己将被问斩,暗中把怀孕的小妾,送给一位书生,并千叮万嘱:孩子出生要姓“生”。书生疑惑,年羹尧一句话就让书生俯首称是,也让他知晓了皇家内部的秘密。
年羹尧坐在书房里摸着案头黄铜镇纸,御赐之物还泛着冷光,可他知道自己再也没机会用它压住军情奏报了。
窗外飘着那年最后一场春雪,就像他当年在青海雪原追击罗卜藏丹津时见过的景象,只是这次再不会有班师回朝的锣鼓。
这位曾经的大将军发迹于康熙晚年,那时他不过是个从四品的翰林院检讨,靠着在四川巡抚任上治理番民有功,渐渐入了四阿哥胤禛的眼。
要说年家祖上正经是明朝六部尚书之后,改朝换代后虽然没落了,骨子里还存着文臣世家的傲气。
可谁也没想到,这个读书人家出身的公子哥儿,最后竟成了大清开国以来最会打仗的武官。
康熙五十七年准噶尔部闹事,年羹尧跟着十四阿哥允禵出征,别看他平时说话文绉绉的,上了战场倒像换了个人。
有回粮草被劫,他带着三百轻骑连夜奔袭八十里,愣是把敌军粮仓烧了个精光,消息传到京城,四阿哥在书房里对着幕僚直拍大腿:"瞧瞧,这才叫文武双全!"
不过,雍正对年羹尧的器重,那真是掏心窝子的好,登基头年就封他当抚远大将军,西北五省兵马全归他调遣。
之前有一年冬天京城送来的貂皮大氅,雍正特意让太监在领口绣了条五爪金龙,这待遇连亲王贝勒都眼红。
年妃在宫里也是风头无两,虽说只是个贵妃,吃穿用度比皇后都不差什么。
可这人爬得越高就越容易犯糊涂,年羹尧在西北待久了,慢慢就把军营里那套带回了朝堂。
在乾清宫议事,他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把折子往地上一摔,说皇上不懂用兵之道,雍正当时脸就黑了,可碍着战事吃紧,硬是咬着后槽牙夸他"直谏敢言"。
但真正要命的是雍正二年那场庆功宴,年羹尧喝高了,当着百官的面嚷嚷:"没有我年某人,皇上能坐稳这龙椅?"这话第二天就传遍了紫禁城,那天养心殿的茶碗摔了三个,伺候的太监吓得在廊下跪了两个时辰。
转过年来,年羹尧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先是川陕总督的实权没了,接着抚远大将军的印信也收了回去。
不仅如此,雍正派去抄家的队伍里还跟着太医,这是防着年家人寻短见,可谁也没想到,年羹尧早就在山西大同藏了个怀孕的侍妾。
这侍妾本是苏州歌伎,跟着年羹尧的时候才十六岁,他也是有心,特意选了个山西穷书生来托付。
那书生姓陈,早年科考落第,在年府当过两年账房先生。
最绝的是年羹尧给未出世的孩子定下的姓氏——"生",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年"字倒过来写的。
后来刑部查抄年府时发现少了人,可谁也不敢往深里查,为啥?因为雍正三年五月,年妃刚给皇上添了个小阿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