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意为安宁,熙,代表兴盛,康熙,代表了百姓安宁,天下兴盛的意思,在蒙古语中,康熙的意思是“平和宁静”。康熙这两个字,既代表清朝第四位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也可以用来代指清圣祖康熙帝本人。康熙帝从1662年登基到1722年驾崩,共在位61年,是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顺治十一年,爱新觉罗·玄烨出生,顺治十八年正月,顺治帝病逝,年仅八岁的玄烨登基,改元康熙。康熙帝登基之后,受到顺治帝所立辅政大臣的辖制,直到康熙八年,康熙设计擒鳌拜,结果了这最后一位辅政大臣,康熙帝才将权力完整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康熙十二年,康熙帝决定撤藩,云南吴三桂、广西孙延龄、四川罗森、福建耿精忠、陕西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人相继反叛,康熙帝坚决打击吴三桂,又招抚分化其他反清势力,最终占据优势。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病死,次年清军攻入昆明,康熙帝平定三藩。 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帝出兵攻台,台湾郑氏投降,清政府收复台湾。 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清政府与沙俄之间就领土问题爆发了雅克萨之战,战争以清政府胜利,收复雅克萨而告终,康熙二十八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 康熙二十九年到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将漠北喀ka尔喀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康熙三十年,康熙帝在多伦诺尔与蒙古各部贵族进行会盟,使清王朝对漠北地区的管辖得到加强。 康熙四十年开始,康熙朝的储位争夺就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四十七年,康熙一废太子,四十八年,复立太子,五十一年再废太子,太子的频繁废立导致朝中人心散乱,诸皇子结党营私,窥伺储位,但太子之位一直悬而未决。 康熙帝早年的勤政和晚年的怠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康熙五十年后,逐渐出现了吏治废弛,官场贪污,国库亏空等乱象,给继任者雍正帝留下许多隐患。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玄烨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驾崩,终年69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