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5年68岁朱元璋去看望70岁老友汤和,朱元璋一进门,只见汤和已中风,无法说话,直流口水,看望汤和之前,朱元璋刚诛杀了宋国公冯胜,明朝开国六公爵一个不剩,汤和用一种乞求的眼光看着朱元璋,好像在问陛下,您真的一个不留吗? 1395年,68岁的朱元璋走进汤和的家门,70岁的老友已中风瘫卧在床,口水直流,眼里满是乞求。就在不久前,朱元璋刚杀了宋国公冯胜,开国六公爵全军覆没。汤和的目光似乎在问:陛下,真要赶尽杀绝吗? 朱元璋和汤和的缘分,得从濠州老家说起。俩人小时候就认识,汤和比朱元璋大两岁,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早没了,靠姨妈拉扯大。他小时候就有点领袖气质,带着村里小孩玩打仗游戏,朱元璋也常跟着混。到了1352年,汤和先投了红巾军,混得还不错,当上了千户。他没忘老兄弟,写信拉朱元璋入伙,算是给了朱元璋一个翻身的机会。从那以后,俩人一起出生入死,汤和忠心耿耿,朱元璋也挺器重他。 汤和打仗有两把刷子,1353年跟朱元璋拿下滁州,后来又攻占集庆,升了统军元帅。守常州时,张士诚的人来犯,他愣是守得滴水不漏。1367年,他带兵收拾了方国珍和陈友定,战功一大堆。洪武三年,朱元璋封他中山侯,后来又升信国公,禄米三千石。可以说,汤和是朱元璋创业路上的铁杆帮手。 明朝开国六公爵,分别是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冯胜和汤和。这帮人都是朱元璋打江山的核心,个个功劳不小。可惜,除了汤和,其他五个都没啥好下场。徐达1370年病死,有人说他背上长疽,朱元璋还送鹅肉给他吃,等于变相催命。常遇春1369年就死了,死得早,躲过了后面的腥风血雨。李文忠1384年被毒死,邓愈1377年病死,都传是朱元璋下的手。冯胜呢,1395年刚被砍,开国六公爵就剩汤和一个了。 朱元璋为啥这么狠?这老哥疑心病重得要命。他从和尚混到皇帝,最怕别人抢他的位子。功臣们手握兵权,战功又高,时间一长,他总觉得这些人会反。特に洪武后期,胡惟庸案、蓝玉案接连爆出,牵连几万人,朱元璋杀红了眼。冯胜是最后一个倒下的,之前他在辽东打纳哈出,功劳太大,朱元璋估计睡不着觉,干脆把他解决了。 汤和能活下来,真不是运气好,是他太会做人。洪武十一年封信国公后,他没得意忘形,反而1389年主动交出军权,跑回凤阳老家养老。这招高明啊,等于告诉朱元璋:我没威胁,你放心。1393年蓝玉案时,他干脆装病不出门,连朝廷活动都不掺和。汤和这人,脑子清醒得很,知道功高震主是死路一条,干脆退得远远的。 对比冯胜,差距就出来了。冯胜打仗也猛,拿下甘肃、辽东,功劳不比汤和少。可他没那么识趣,1387年征辽东回来后,还在朝里晃悠,没及时退。朱元璋盯着他,肯定觉得这家伙是个隐患。1395年,冯胜被杀,估计汤和听了这消息,心里得打鼓。 1395年夏天,朱元璋去凤阳看汤和。这时候,汤和已经中风,瘫在床上,话都说不了。朱元璋刚杀了冯胜没多久,六公爵只剩汤和一个,气氛能不紧张吗?汤和那眼神,带着点害怕、点求饶,朱元璋肯定看出来了。他这趟来,可能是想看看汤和还有没有威胁,或者念点旧情。汤和瘫成这样,估计朱元璋也觉得这老兄弟翻不出啥浪,杀不杀都没啥意义了。 探望没多久,1395年8月,汤和就死了,70岁。朱元璋没亏待他,下令国葬,追封东瓯王,还亲自写了碑文夸他忠勇。汤和的家人也没受牵连,子孙还继承了爵位。跟其他功臣比,汤和这结局算善终了。他的墓在凤阳,碑文是朱元璋的手笔,记录了他一生的功绩。 汤和能活到最后,靠的是低调和退让。他1389年辞军权,1393年避风头,这些选择救了他的命。反观冯胜、蓝玉这些人,太硬气或者太张扬,最后都栽了。汤和这路子,搁现在看,就是典型的“识时务者为俊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