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0年,北京女知青为了返城,狠心抛下丈夫和3岁儿子,不料,43年后她在医院看

1980年,北京女知青为了返城,狠心抛下丈夫和3岁儿子,不料,43年后她在医院看病,竟然发现主治医生是自己当年抛弃的儿子!

1975年陕北高原的窑洞里,北京女知青晚霞抱着刚满月的儿子,怎么也想不到四十五年后的重逢会发生在医院诊室。

这个裹着粗布衣裳的年轻母亲,正处在人生最温暖的时刻,却不知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

十八岁那年,晚霞跟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队伍来到陕北。

火车穿过华北平原时,她趴在车窗上看了一路的风景,从绿皮火车里钻出来的姑娘,扎着两条麻花辫,军绿色挎包上别着毛主席像章。

真正走进黄土地,她才明白书本上写的"广阔天地"意味着什么。

村里派来迎接的汉子赶着驴车,车轱辘碾过沟壑纵横的土路,扬起半人高的黄沙。

村长家儿子陈杜涛不爱说话,总是闷头干活。

晚霞头一回挑粪崴了脚,是他一声不吭接过扁担;夜里窑洞漏风,是他悄悄送来半麻袋干玉米秸。

村里人都说这后生实诚,北京来的女学生偏就认准了这块榆木疙瘩。

1975年开春,村头老槐树开花的时候,晚霞穿着借来的红棉袄当了新娘子。

儿子陈宇辉出生在1977年寒冬,那天北风刮得邪乎,接生婆踩着二尺深的雪往窑洞赶,陈杜涛蹲在灶台前烧了整宿的热水。

裹在羊皮袄里的小生命第一次睁眼,看见的是土墙上摇晃的煤油灯影,还有父母冻得通红却满是笑意的脸。

转折发生在1980年开春,知青返城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夜之间传遍黄土高原各个村落。

晚霞攥着北京家里的来信,蹲在土灶前哭湿了半截衣袖。

陈杜涛蹲在门槛上抽完三锅旱烟,起身从炕柜最底层摸出结婚证。

这个陕北汉子认不得几个字,却把离婚申请书递到公社时的背影,在夕阳下拉得老长。

返城手续办得飞快,晚霞收拾行李时听见儿子在院里追着母鸡跑。

三岁娃儿的笑声脆生生的,她咬着嘴唇没敢回头,怕这一回头就再也迈不开步子。

绿皮火车重新启动时,车窗玻璃映出她满脸的泪,铁轨旁的白杨树一棵接一棵往后退,像要把前半生都甩在身后。

回到北京的晚霞像换了个人,白天下车间干活,晚上就着路灯复习功课,硬是考上了夜大。

新单位里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丈夫,生了女儿,过上了标准城里人的日子。

只有夜深人静时,她会摸着女儿熟睡的小脸,想起陕北窑洞里那个追鸡撵狗的小身影。

2013年秋天,六十三岁的晚霞在协和医院心内科诊室愣住了。

主治医师胸牌上"陈宇辉"三个字刺得她眼睛发酸,那张戴着口罩的脸,眉骨到下巴的轮廓像极了年轻时的陈杜涛。

老太太攥着病历本的手直哆嗦,检查单上的出生日期对得上,籍贯栏里写着陕西榆林。

老村长前些年走了,陈杜涛跟着儿子搬来北京。

老爷子在儿子家楼下开了间小卖部,卖的都是陕北特产:黄米糕、油旋饼、手工鞋垫。

晚霞找过去那天,货架上的小米袋摞得整整齐齐,玻璃柜台擦得锃亮,六十多岁的陈杜涛正戴着老花镜算账,听见门帘响动抬起头,手里铅笔"啪嗒"掉在账本上。

协和医院的护士们后来常看见,心内科陈主任诊室总会多放把椅子。

有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定期来复查,每次都带着保温桶,里头装着荞麦面饸饹。

窗台上不知什么时候多了盆山丹丹花,红艳艳的开得正旺。

有次小护士听见老太太跟主任说话:"你爸非让我带话,说饸饹汤里多搁了勺油泼辣子。"

黄土高原的风沙早被关外春风替代,当年追着母鸡跑的小娃儿成了三甲医院专家,绿皮火车变成了高铁动车。

晚霞现在最爱坐在阳台上晒太阳,怀里抱着孙子,脚边趴着条捡来的土狗。

逢年过节,女儿女婿带着外孙女过来,五世同堂的饭桌上总少不了一碟油泼辣子——这是老陈家祖传的吃法,辣子要拿铁勺现呛才香。

评论列表

东曦
东曦 1
2025-05-16 16:23
文人酸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