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帘拉开,代表身体无碍;窗帘紧闭,可能身体不适——15日上午,洛阳市涧西区重庆路二社区的一些高龄老人的窗户外,都挂上了一个提示牌,窗户后面的房间里,刚刚装好的“竹报平安”窗帘色调柔和。
在这些窗帘和提示牌的背后,有一个坚持了近10年的温暖故事,名字叫作“窗帘的约定”,故事的主角是重二社区居民,今年81岁的芦颖和93岁的毛亚钦。
毛亚钦和芦颖是几十年的邻居,两家所在的楼栋相对,芦颖站在单元门口,就能看到毛亚钦的窗户。有一次,毛亚钦正坐在沙发上晒太阳,正好赶上芦颖来串门。“您屋里的光线可真好。”芦颖说。“可不是嘛,要是你哪天看到窗帘没拉开,说不定是我躺在床上起不来喽!”当时,毛亚钦开玩笑地说。
说者无心,听着有意,毛亚钦的一句话,让芦颖萌发了两人用窗帘“报平安”的念头。从那天起,毛亚钦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代表自己很好;而习惯晨起在广场锻炼的芦颖,则会在看到窗帘拉开后再外出买菜,反之,就会到老人家里看看情况。
这一坚持就是近10年。让人欣慰的是,10年间,毛亚钦的身体情况还不错,家里的窗帘也总会如约开启。考虑到自己年龄大了,毛亚钦还把自家的房门钥匙配了一把交给芦颖保管,以备不时之需。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热心居民加入了“窗帘的约定”行列,有时到点儿了窗帘还没有拉开,总会有人去敲响毛亚钦老人的家门,再说一句“毛阿姨,该起床啦!”
芦颖说,自己和毛亚钦的情谊,早在数十年前就结下了。当年,芦颖的父亲和毛亚钦是同一个工厂的同事,毛亚钦家庭的经济条件比芦颖家好一些,遇到芦家需要帮助,她总会借出30元、50元接济他们,两家的关系也越走越近。2000年,芦颖退休后回到老房子居住,和毛亚钦成了邻居,平时给她捎点吃的喝的,没事一起遛弯儿,已成习惯;芦颖做了好吃的,顺便给她端一碗,外出买菜也帮忙带一份,还带着她去公园赏牡丹。
“我们既为‘窗帘的约定’所感动,又想为更多老人做一些事情。”重庆路二社区相关负责人说,5月初,他们和社区“共邻伙伴”单位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洛阳供电公司西城供电公司沟通,希望在辖区推广“窗帘的约定”志愿服务,得到了对方的支持,并负担了购买窗帘和制作提示牌的费用。“这两天,我们已经通过小区宣传、微信群等方式进行了呼吁,发动更多居民参与志愿服务。”该负责人说,今后,如果哪位悬挂了提示牌的老人家里窗帘没有及时拉开,会有居民主动敲门询问,社区工作人员也会排班巡院,真正发挥“窗帘的约定”志愿服务作用,共同关爱和帮助社区高龄老人。
洛报融媒·掌上洛阳客户端记者李岚通讯员李亚娟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