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一辈子不看电视的钱学森突然跟儿子说:“支个电视行行不行?贵不贵啊?多少钱?”儿子钱永刚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家里书香门第,父亲是官员,母亲出身名门。小时候,他跟着家人搬到杭州,又去了北京,胡同里的生活让他早早接触到科学书本。1929年,他考进上海交通大学,学的是机械工程,主攻铁路。可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轰炸上海,他眼看着城市冒烟,心里种下了航空救国的种子。1934年毕业后,他靠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先在麻省理工学院拿了航空工程硕士,又转到加州理工学院,跟大师冯·卡门钻研火箭技术。1939年,他弄出了“卡门-钱公式”,解决飞机高速飞行的问题,名声一下子起来了,还参与搞了喷气推进实验室,帮美国军方设计导弹技术。 1950年代,美国麦卡锡主义搞乱套,钱学森被怀疑跟共产主义有染,安全许可被吊销,软禁了好几年。1955年,他靠朝鲜战争战俘交换协议才回到中国。那时候,他带着妻子蒋英,登上轮船,心里满是对祖国的期待。回国后,他一头扎进国防科技,领导第五研究院,带着团队在戈壁滩上搞导弹设计。1960年代,东风导弹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接连成功,他成了中国航天的顶梁柱。生活上,他却简单得不行,住宿舍,穿粗布衣服,骑个破自行车,跟普通工人没啥两样。 钱学森这人,节俭是骨子里的。早年在美国,他不乱花钱,回国后更是把精力全扑在工作上。退休后,他还惦记着沙漠治理,1993年拿30万港币捐给“沙产业”研究,自己却过得跟苦行僧似的。家里没啥值钱东西,书桌上堆的都是旧书和期刊。他不追名逐利,一心想着国家科技往前走。2008年,他97岁了,身体差到看不清报纸、听不清收音机,可他还是想知道外面的世界,特别是科技和国家的事儿。 2008年,钱学森的身体已经不行了,视力模糊,听力也衰退。过去,他靠报纸和收音机了解国家大事,尤其是航天和“沙产业”的进展。可到了这时候,这些都不顶用了。他突然跟儿子钱永刚说要支个电视,还特意问贵不贵、多少钱。这话听着简单,却挺震撼。一个一辈子不碰电视的人,怎么突然想要这个?他其实是放不下来,想通过电视继续关注国家科技。钱永刚心里不是滋味,但还是买了台普通彩电给他。装好后,钱学森每天守着看新闻和体育,屏幕成了他跟世界最后的联系。 有了电视,钱学森每天盯着新闻,看卫星发射、沙漠治理的报道,听到好消息就高兴得不得了。他还喜欢体育节目,游泳、跑步的比赛让他看得入神。虽然耳朵不好使,但字幕和画面够他琢磨了。这台电视不只是个工具,更是他晚年对国家、对科技放不下的心。钱永刚常陪着他,聊聊过去在戈壁滩的日子,或者指着屏幕说说新卫星的事儿。钱学森总说,年轻人得接着干,他觉得自己不是顶峰。这份牵挂,一直到了2009年他去世。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一家医院去世,98岁。他走的时候,电视还开着,新闻里正讲航天的新成就。他的晚年虽然简单,但那台电视让他跟国家科技连上了最后一根线。从上海的小孩到美国的科学家,再到中国的航天之父,他这一辈子都在为国奔波。去世后,他留下的不只是技术,还有那种朴实又执着的精神。公寓里那台彩电,静静地摆着,像在诉说他的最后岁月。 从节俭到关怀:电视背后的意义 钱学森要电视,不是为了享乐,而是放不下来。他问“贵不贵”,是几十年的节俭习惯;想看新闻,是对科技的关心没停过。这事儿听着小,却挺感人。一个97岁的老人,身体不行了,还惦记着国家大事,想知道年轻人干得咋样。他的生活接地气,跟咱们普通人没啥区别,可他的心却一直装着大格局。这台电视,就是他晚年最真实的写照。 钱学森晚年要台电视,小事背后是大情怀。他一辈子节俭奉献,97岁还关心科技进步,真挺让人敬佩的。他走了,可精神还在。你咋看这件事?他让你想到啥?欢迎留言说说你的想法,一起聊聊这位老科学家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