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的手迹,28个字气势如虹,令人叹为观止。这幅传世之作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让人领略伟人的风采与智慧。 说起毛泽东,大家都不陌生。他1893年出生在湖南韶山冲一个普通农家,小时候吃过不少苦,也种下了日后为民谋福的种子。1918年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他投身五四运动,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慢慢成熟。1921年,他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长征、抗战、解放战争,他一步步带领队伍走到胜利,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成了开国领袖。 毛泽东跟杭州的缘分可不浅。1953年,他第一次来杭州主持宪法起草,住了好几个月,喜欢上了这儿的山水,管它叫“第二故乡”。后来他来杭州40多次,加起来住了800多天,比去哪儿都多。在这儿,他不光是休息,还处理国事、写诗词。西湖边的北高峰、玉皇山,他常去爬山锻炼,顺便看看风景。1955年,他在杭州写了《五律·看山》《七绝·莫干山》,把对自然的热爱和革命豪情都融进了诗里。杭州的灵气,成了他创作的源泉。 1957年9月,毛泽东又来到杭州,正赶上钱塘江观潮的好时候。钱塘江大潮可是个奇观,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潮水受地形和月球引力影响,能掀起好几米高的浪头,气势惊人。那天,他带着随行人员去了盐官镇,想亲眼看看这自然奇景。结果江边人太多,挤得水泄不通,他就临时改去七里庙,在那儿搭了个简易棚子等着。 下午,潮水来了。先是远处传来轰隆声,然后一条白线从江面冲过来,浪头越来越高,像雪花一样翻腾着扑向岸边。场面壮观极了,群众的欢呼声跟潮声混在一起,热闹非凡。毛泽东看得入神,潮水退了才回过神来。他还跟身边人聊了聊潮汐的科学原理,说起钱塘江地形和月球引力的作用,顺便提了提南宋时杭州就有观潮的传统。看完潮,他拿出纸笔,写下了这首《七绝·观潮》: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这诗厉害在哪儿呢?第一句“千里波涛滚滚来”,一下子就把大潮从东海奔来的气势写活了,宽阔的江面,浪头连绵,像千军万马。第二句“雪花飞向钓鱼台”,用浪花比雪花,既形象又有点诗意,还提到富春江边的钓鱼台,暗指隐士严光,好像在说时代洪流里谁都躲不开。后两句“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把潮水比作胜利归来的军队,群众的欢呼衬托出那种恢弘感。这28字不光写景,还透着1957年国家建设热火朝天的劲头,挺有深意。 观潮之后,毛泽东继续忙着国家大事。1958年,他搞了大跃进,想让工业农业快点发展。那几年,他还常来杭州开会,像1958年初的杭州会议,讨论农业和卫生政策。杭州一直是他的“根据地”,1963年他在这儿推广“枫桥经验”,关心基层治理;1972年还在这儿见了尼克松,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他晚年身体不太好,但还是坚持工作,1976年9月9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 这首《七绝·观潮》可不只是诗,它还影响了好多人。后来不少人研究毛泽东的书法和诗词,这28字常被拿出来说事儿。有人觉得它展现了伟人的胸怀,有人说它记录了那时候的乐观精神。不管咋看,这幅手迹都成了历史的一部分,让人一看就想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