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哀求:给我个娃吧!郭沫若瞟了新娘一眼,依旧转身离开。 “那是一场悲剧”,郭沫若这样形容自己的原配婚姻,新婚只过了5天,郭沫若就离开家出走,逃离这段让两人痛苦的婚姻。 郭沫若原本对包办婚姻就是抗拒的,接受新式教育的他,向往的是自由恋爱和婚姻,决不想跟被安排的对象过一辈子。 可是父母一辈哪里由得郭沫若做主,在父母眼中,过日子只要相互包容,再不愿意也能过得下去。 郭沫若还在成都府中学堂上学的时候,父母就自作主张给郭沫若订了亲,下定婚聘一套流程下来,都不用郭沫若参与的,他以后的生活就被定了。 对象张琼华家境不错,家里是当地有头有脸你的人物,街坊四邻听说这桩婚事都说好,可是报喜的家信送到郭沫若手中,如同一道晴天霹雳,把郭沫若打得魂不守舍。 父母把订婚的事情办的麻利,郭沫若连提意见的机会都没有,郭沫若自己说,他初次听到消息,只觉得自己心中的天平失去了稳定,只是空荡荡的摇晃。 郭沫若对婚事十分不满意,可是父母已经昭告天下,所有人都等着郭沫若回去成亲,若是郭沫若此时提出质疑,铺天盖地的议论,会让年迈的父母无法承受。 出于孝道,郭沫若按下了不满,没有跟报办婚姻抗争,他麻木地走完了婚礼流程,麻木地接受了现实,但是在内心中,郭沫若说自己如同钝刀子割肉。 1912年新婚之夜,郭沫若强忍着不适进入洞房,按照社会习俗进行最后一项礼仪,给新娘张琼华掀盖头。 自从婚礼开始,郭沫若心里没有一刻不想离开,可是孝字当头,他只能顺着父母的意愿坚持下去。 周围锣鼓喧天,郭沫若皱着眉头揭开盖头,见到一张令他大失所望的脸,郭沫若瞬间连认识妻子的念头没有了。 总算等到所有凑热闹的宾客离开,郭沫若起身就要离开婚房,之前一直安静的张琼华,十分不解地拉住郭沫若,提醒他:“我们该洞房了,你要去哪儿?” 郭沫若不肯多看张琼华一眼,张琼华无论从哪方面看,都跟郭沫若心中的理想女子所差甚远,他只想一个人静一静。 “我们地婚姻是个极大的错误,还是不要勉强彼此了。” 郭沫若直白的话让张琼华愣在当场,张琼华也是包办婚姻的牺牲者,不过她比郭沫若更为顺从命运,嫁过来,她是想要好好跟郭沫若生活的,却在新婚夜遭受重击。 “你就这样离开了,我怎么办!郭家后继无人怎么办!” 张琼华的苦苦哀求,被郭沫若抛在身后,他大步离开了这段心不甘情不愿的婚姻,一心只想着该如何找到理由离家。 虽然已经跟张琼华摊牌,但是到了回门那一日,郭沫若还是跟张琼华一起,去张家拜访了老丈人,按照礼数拜见了众人。 说到底,郭沫若跟张琼华并非是私怨,他的不满冲着的是这段婚姻,而不是具体的人。张琼华也并非是大字不识的乡下女子,可是郭沫若心有芥蒂,已经无心跟张琼华沟通了。 新婚五日之后,当地的保卫团发生冲突,郭家也牵连其中,郭沫若以此为契机,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张琼华和郭沫若的婚姻,从此名存实亡,两人再见面也是陌路人,对于郭沫若的抗拒和冷淡,张琼华一清二楚,郭家也心知肚明。 因此张琼华在郭家就成为了独特的存在,尽管夫妻名分荡然无存,张琼华在郭家爱依然勤勤恳恳。 也许张琼华还期望着郭沫若有一日回心转意,会重新认识一下自己,可是郭沫若早就下定决定把这段婚姻当作“黑历史”,彻底断绝跟自己的关系。 多年来,郭沫若在外游历,去日本留学,展开自由恋爱,除了出于责任给张琼华寄钱,郭沫若对于张琼华再无关心。 郭沫若和张琼华的夫妻关系实际上早已中止,他随后的恋爱同居也都公开,只是出于对张琼华的尊重,郭沫若依然承认张琼华的名分,但是二人既无感情之实,又无夫妻之实。 这段婚姻关系,对于两人来说都是一段令人叹息的悲剧。 参考资料:郭沫若与原配夫人张琼华关系始末《新文学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