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看一根翠竹的“七十二变”

5月13日,第二届中国(武夷山)竹业博览会在武夷山开幕。一根竹,可以变换出多少形态?展馆内有哪些值得一逛、一品的亮点?与记者一起走进武夷会展中心,看各大展商是如何将一根竹“榨干吃净”,为大家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收获。

现场展出具有哪吒元素的竹产品。(何丹烨摄)

竹韵生活内外兼备

走进竹产品展区度庐家具展位,一套竹制围炉煮茶套装瞬间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古朴雅致的造型,细腻温润的竹纹,仿佛在静静诉说着竹文化的千年韵味,引得众人纷纷驻足。

祥福集团董事长、度庐家具创始人杨忠热情地向记者介绍:“我们主打‘刚刚好的家具’这一品牌理念,就是希望能精准契合当下大家对户外生活方式的追求,为大家打造自然与舒适兼具的家居体验。”

多年来,杨忠一心扑在环保全竹家具事业上。今年,他正式推出居家生活、户外生活等全竹系列家具产品,展现竹系空间美学。

“开裂、发霉是大众对竹制产品的刻板印象,但我们的产品将发霉率严格控制在千分之一以内,开裂率更是低至万分之一,耐用得很!”杨忠自信满满地介绍道,“不仅如此,竹制品绿色可循环,不仅能净化空气,还具有抗菌功能,低碳且环保。”

谈及本次参展目的,杨忠表示:“希望通过这样专业的展会,打响我们的品牌,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同时,加强与同品类企业的交流合作,大家互相取长补短,研发出更多优质的产品,推动竹产品走向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除了提升“小家”的生活品质,竹在许多大型建筑、户外景观的打造中,也愈发受到青睐。

在福建大庄竹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里,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外景照吸引了众多关注。原来,这座在异国备受瞩目的“中华书简”,其外立面使用的竹建材就产自这家设立在建瓯市的竹企。据大庄公司副总经理、国内营销总监胡庆伟介绍,该企业创新研发的竹建材具有良好的防腐性能,广泛应用于“中华书简”、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等建筑的户外结构,展现了“以竹代木”“以竹代钢”的可行性。

“多年来,我们不断围绕竹的‘同心圆’进行创新研发,让竹这种绿色建材应用于更多绿色建筑。”胡庆伟说,“我们希望通过竹博会这个平台,展示竹建材的广泛应用场景,让更多人了解它的可能性。”

竹韵匠心魅力尽显

竹制挂钟、竹编果篮、竹丝画……竹博会竹工艺展区仿佛一个竹的奇妙世界,精美的竹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

“这款竹制衣架是我们这次为参加竹博会最新设计的产品。”在福建省政和竹节人工贸有限公司展位前,龙岩市某外贸公司采购商一行人正仔细挑选,展位负责人厉广超热情地介绍着。

“我们企业主推家用系列的竹制产品,2009年,因政府招商引资便从浙江搬迁而来。如今,我们成品的原材料都取自政和、松溪等地,这里竹资源丰富,成本低、运费省。”厉广超说道,希望通过竹博会这个平台,寻求更多订单,把这些精美的竹工艺品销往世界各地。

记者转身来到中竹商贸集团有限公司展位前,展位负责人随即向记者娓娓道来竹编背后的故事。

“中国竹编技艺,以柔韧竹丝编织万物,从实用器皿到艺术珍品,承载着‘以竹喻德’的东方哲学。手工竹编的价值在于匠心传承,以环保理念回应现代需求。”该负责人说,竹编技艺要求颇深,就拿拉竹篾来说,全靠篾工手工一点点完成,竹篾的几丝薄厚差异,完全靠匠人的手感。而一件立体竹编,更是涵盖了多种工艺和多种编织技法,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说着,他指向一幅四川青神竹丝画,“单看这幅画,如若以传统手工绘制,价格十分高昂。不过现在好了,有了喷绘形式,价格亲民多了,而且画作还能替换样式,满足不同人的喜好。”他表示,面对市场需求,传统文化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让竹编艺术品生活化、产业化,融合时代与环境形成独特风格。

在这里,一件件竹工艺品的背后,都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都诉说着竹工艺品的无限魅力与发展潜力。

文化为骨以竹寄情

古人借竹抒发坚韧不拔的情怀,今人则通过竹与非遗抒情叙事,连接传统与未来。

走进本次竹博会新增设的“竹文化非遗馆”,《清明上河图》竹制长卷在展区一侧墙上展开,不少观众被这幅作品吸引,走近后,刻有《朱子家训》的戒尺等小物件又映入眼帘,叫人爱不释手。这些兼具竹韵与文化底蕴的竹刻作品,都出自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武夷竹刻非遗传承人张栋华之手。

在尺牍上镌刻朱子理学,让笔筒成为三才峰的“载体”……张栋华告诉记者,在构思、创作竹刻作品时,当地风土人情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很多客商在采购选品时,不仅关注工艺水平高低,也很重视题材的文化内涵。”同时,为拓宽非遗技艺的影响面,近年来,他开发了笔筒、折扇扇面、臂搁等众多兼具实用性的作品品类,让竹非遗进一步与现代社会需求“接轨”,成为传播闽北文化的有力载体。

在“竹文化非遗馆”,非遗技艺不仅是“可观”“可触”,更是“可参与”的。西南角,几位观众在匠人的引导下轻旋竹骨,为百年非遗——洋口油纸伞染上独一无二的色彩;向东北望去,又有几位观众围在非遗传承人身边,尝试用竹丝篾片编织提篮、手包。在这个文化体验空间中,竹非遗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藏品,贴近生活的趣味感油然而生。

科技赋能竹业焕新

踏入竹博会竹科技展区,仿佛开启了一场科技与竹子交织的奇妙之旅,各种竹科技产品让人眼前一亮。

在佛山捷宏昌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展位前,负责人余毛平正热情地介绍着:“我们主要生产数控榫头机,这可是制作竹子承架类产品榫卯结构的‘神器’,像常见的鞋架、书架等的制造,都离不开它的助力。”余毛平说,在南平、龙岩、三明等地,他们的客户量相当可观。今年,公司还首推了盒子成型机,也叫一体成型机,能在两秒钟内完成一片盒子的制作,一天能做出约2500个盒子,而且标准性极高,能一次性完成多个工序的加工。

“去年我就前来参展,今年再次赴约,希望通过这次参展,让更多采购商了解我们的产品。”余毛平说。

展区的另一角,福建省富尔邦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展位的工作人员吴杰煌也在忙碌着。他们带来的竹木碗加工机器,安全又高效,还能提能降耗。

机器的轴高速运转,做出来的产品光洁度高,大大减少了打磨工艺的耗时,效率和成品率都大幅提升。

“一天工作8小时,能做4000多个标准圆的产品,大小圆都能搞定。而且,这台机器能处理竹子、相思木、白蜡木等多种材质,不同材质的处理效果各有特色,机器还自带打磨功能。”吴杰煌说,“公司最新还推出了四个头的竹木碗加工机器,效率更高,还能节省劳动力,价格比买两台机器还低!”

逛竹博会,不少专业观众专注交流技术,还有一些客商将目光投向了竹笋美食这个看似“低门槛”,实则“学问大”的领域,探索笋干、即食笋、冷冻笋片等的“鲜味密码”。

在竹博会助农展销专区,记者遇到了来自埃及的客商AbdallahAmr。品尝“花桥苦笋”酸菜笋产品后,他竖起了大拇指:“真的非常美味,在我的祖国应该也有市场。”与许多展区不同的是,在这个展区为他回答疑问的不是展商销售人员,而是来自松溪苦笋科技小院的科研专家与入驻研究生。

原来,为促进科研与市场对接,南平市科协组织了9家我市科技小院带着“自家土特产”来到“南平好物卖全球”供采对接活动流通助理助农专区,向大家推介苦笋、蜂蜜、马口鱼等科技小院的农业科技成果,让科研成果由田间地头走向大众餐桌。

“得益于科技小院的帮助,今年的苦笋在色泽、肉质上有了明显提升,产量较往年增长了12%。”作为“花桥苦笋”的委托加工方,竹笋品牌“夷山夷水”华东区域销售经理蔡廷钦表示,经测试,苦笋的氨基酸成分、植物蛋白等含量也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