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按下了“暂停键”。西方主流媒体都在评论特朗普发起这场贸易战的得失。《华尔街日报》社论一针见血地指出,特朗普对华贸易战以失败告终,其与中国的最新协议更像是“投降”而非胜利。 首先,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彻底暴露了其违背经济现实的本质。正如《华尔街日报》社论所述,贸易战未能振兴美国制造业,反而推高通胀、重创美国农民,并导致供应链混乱。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进一步证实,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对华关税让美国消费者每年多掏约500亿美元,却未能显著缩小对华贸易逆差。 X平台上的网民也纷纷吐槽,称关税“推高物价、重创农业”,这与社论的“自残”结论不谋而合。中国则凭借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市场规模,稳住了阵脚,甚至加速了供应链多元化,将部分生产转移至越南和东南亚等地。贸易战的失利证明,美国试图通过单边关税遏制中国崛起是痴人说梦。 其次,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成果进一步凸显了特朗普的战略退让。双方同意在90天内降低彼此关税,《华尔街日报》将此称为“遮羞布”,认为这表明特朗普无法承受全面制裁中国的经济成本。这份协议与其说是双方妥协,不如说是美国迫于国内压力单方面退让。毕竟,贸易战由特朗普主动挑起,其国内通胀高企、农民抗议和企业抱怨早已让其政府焦头烂额。中国则通过精准反制和内部政策调整,成功将损失降到最低。这场看似“各退一步”的协议,实则是中国在谈判桌上占据了上风。正如《经济学人》2024年社论所担忧的,特朗普的保护主义正在削弱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影响力,而中国巩固了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的“投降”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清晰信号:美国无力承受与中国的长期经济对抗。《华尔街日报》警告,这一失败可能削弱美国在全球战略竞争中的地位,尤其是在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博弈中。这不仅是一次经济胜利,更是一次战略机遇。特朗普的退让暴露了美国内部的政治分裂和经济脆弱性,为中国在全球治理、科技竞争和区域合作(如RCEP)中争取更大话语权创造了条件。《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评论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关税政策让美国消费者和农民付出沉重代价,却未能动摇中国的经济根基。 然而,我们绝不能因此掉以轻心。特朗普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终结。相反,喘息之后的特朗普可能卷土重来,联合盟友或在科技、军事领域对中国施加更强硬的压力。X平台上已有网民担忧,特朗普可能通过更激进的手段——如加强对华技术封锁或推动“脱钩”——来挽回面子。此外,美国的盟友体系和全球金融霸权仍是中国的长期挑战。日内瓦协议的90天“降税窗口”只是暂缓对抗,未来中美博弈的烈度可能进一步升级。 我们应以冷静和自信迎接这一胜利,同时保持战略定力。首先,要继续深化国内改革,增强经济内循环的韧性,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其次,要加速科技自立自强,突破美国的技术封锁,确保在芯片、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竞争力。最后,要积极拓展国际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和多边机制巩固全球伙伴网络,抵消美国可能的“联盟围堵”。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未来的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特朗普败了,但这只是阶段性胜利,真正的较量还在后头。中国必须枕戈待旦,随时应对更凶残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