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5年,中国夫妇收养了一名4岁的日本弃婴,顶着辱骂,将其抚养长大,40年后弃

1945年,中国夫妇收养了一名4岁的日本弃婴,顶着辱骂,将其抚养长大,40年后弃婴回到日本,没想到他从此杳无音讯,当中国养母脑出血瘫痪时,不停的惦念日本儿子,可日本儿子却依旧拒绝探望。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结束了14年的侵华战争。中国东北,特别是哈尔滨、沈阳等地,成了日本遗孤的流散地。这些孩子多是日军或移民的后代,战败后被抛弃,饿死街头的比比皆是。那时候的中国人,刚从日本侵略的苦难里爬出来,仇恨还刻在骨子里。可就在这时候,赵凤祥和李秀荣,一对普通的中国夫妇,做了个让周围人瞠目结舌的决定——收养一个日本弃婴。 这孩子4岁,叫野坂祥三,父母不知所踪,可能是逃难时丢下的。赵凤祥和李秀荣不是啥大人物,就是哈尔滨城里普普通通的工人。日子过得紧巴巴,家里还有个小女儿要养。收养这个孩子,不是头脑一热,而是他们觉得,孩子是无辜的,不能因为大人的战争受罪。这份心肠,在当时可不是谁都有的。 收养日本孩子,在1945年的中国,简直是给自己找骂。邻里听说后,风言风语没停过。有人说他们“胳膊肘往外拐”,有人直接骂“汉奸”。那会儿日本刚投降没多久,东北人提起日本人就咬牙切齿,赵家夫妇这举动等于往火坑里跳。可他们没退缩,觉得救人一命比啥都重要。 为了躲开这些压力,他们带着孩子离开哈尔滨,搬到宁夏永宁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子。村里人一开始不知道这孩子的来历,可纸包不住火,时间长了,大家还是知道了。李秀荣的亲戚听说后气得要跟她断关系,觉得她疯了,养“仇人”的孩子。但赵凤祥和李秀荣没动摇,把这孩子取名叫赵连栋,当亲儿子养。 在宁夏村子里,赵家日子过得苦。赵凤祥下地干活,李秀荣缝缝补补,家里多张嘴吃饭,负担不小。赵连栋小时候长得跟村里孩子不一样,眉眼间带着日本人的影子,难免有人指指点点。小孩不懂事,喊他“日本崽”,他听了也不吭声,低头干活帮家里。 赵连栋上小学时成绩挺好,老师都说他聪明。长大了,他在村附近的小工厂找了份工,结了婚,有了孩子,日子过得平稳。赵凤祥和李秀荣老了,看着他成家,心里多少有点安慰。他们没指望他大富大贵,只盼着他能记住这份养育之恩。 1970年代,中日关系解冻,日本开始找战后遗孤。赵连栋通过登记知道自己是日本人,亲爹是个日军军官,早死了。他犹豫过,但还是决定去日本看看。1992年,他带着老婆孩子去了日本,找到亲爹的家人,改回原名野坂祥三,定居在横滨。走之前,他跟李秀荣保证会常回来,可这话说了也就说了。 到了日本,赵连栋慢慢融进当地生活。起初他还写信回来,讲讲那边的日子,后来信越来越少,最后干脆没影了。他在那边过得不错,有房有工作,可跟中国的联系却断了。 1997年,李秀荣摔了一跤,腿伤得挺重,卧床好几个月。赵凤祥已经去世,她一个人守着老屋,盼着赵连栋能回来看看。赵连芹写信求他回来,他回了一句“忙,没空”,就没了下文。2000年代初,李秀荣脑出血,瘫在床上,说不出话,只能念叨“连栋”。赵连芹又联系他,电话里他敷衍几句,后来连电话都不接了。 2005年,李秀荣去世,87岁。赵连芹最后一次打给他,告诉他妈走了,他冷冰冰地说:“她的死跟我没关系。”赵连芹气得直发抖,可也没办法。这事在村里传开,有人替李秀荣不值,有人骂赵连栋没良心。 赵连栋的选择让人寒心。他在日本找回了根,过上了新生活,却把养他20多年的中国父母抛在脑后。养母病重时,他不闻不问,连她去世都没一点表示。这不是忙不忙的问题,是心冷了。他不是坏人,可这份忘恩负义,太刺眼。 反过来,赵凤祥和李秀荣的善良让人动容。他们在最恨日本人的年代,收养了一个日本孩子,顶着骂声和压力把他养大。他们没求回报,只想给这孩子一条活路。这种大爱,搁谁身上都得敬佩。 这故事里,爱和冷漠撞一块儿了。赵连栋忘恩负义,让人叹气,可赵家夫妇的坚持,又让人看到人性里的光。爱不分国界,但感恩得靠人心来撑。 1945年的中国东北,满目疮痍。日本侵华14年,死了3500多万中国人,东北是重灾区。战后日本遗孤不少,据统计有几千人,大多活不下来。赵连栋是幸运的,碰上了赵家夫妇。战后中日关系复杂,仇恨一时半会儿消不掉,赵家夫妇的决定,在当时是异类,也是个奇迹。 1972年中日建交后,日本遗孤回国的事多了起来。很多人回去后跟赵连栋一样,断了跟中国的联系。有人说这是文化差异,有人说是人性自私。甭管啥原因,赵连栋这事儿,确实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这故事不只是赵连栋一个人的事。它让我们想想,恩情到底有多重?赵家夫妇拿命换来的孩子,最后连个念想都不给,这公平吗?有人可能会说,赵连栋有自己的生活,回日本是找根,没啥错。可养育之恩不是一阵风,说散就散吧? 再说社会层面,当时骂赵家夫妇的人不少,可他们用行动证明了善良比仇恨强。可惜,这善良没换来同等的回报。赵连栋的选择,是不是也反映了点啥——人性里自私的那面,有时候真挺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