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现在最大的区别是,美国到现在都没弄清,中国是怎么变得这么强大的,而中国人自己也可能没完全适应成为全球引领者的角色。 外国媒体最近总在讨论这个话题,但他们的认知似乎总停留在过去,毕竟用旧地图永远找不到新大陆。 过去二十多年来,"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深深印在每个人的心里。 中国就像铆足劲的学生,白天黑夜都在补功课,从修路架桥到建工厂造手机,每个领域都全力以赴。刚开始总觉得发达国家遥遥领先,可在追赶过程中发现,许多方面我们已经走到了前头。 那些昔日的"优等生"现在显得手忙脚乱。原以为中国要花几十年才能赶上他们的工业水平,结果现在全球超过70%的智能手机、60%的新能源汽车、50%的船舶都打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 疫情期间更是看得很清楚:当欧美工厂因为缺零件停工的时候,中国的工业体系依旧能保质保量地向全世界供应物资。 西方专家至今还在用老公式计算中国发展。他们年年预测"中国经济要硬着陆",可现实是中国人均GDP从2000年的不到1000美元,到现在突破1.2万美元;他们鼓吹"科技封锁能让中国停摆",结果中国5G基站数量占全球60%,专利申请量连续九年世界第一。 就像用算盘计算超级计算机的性能,怎么可能得出正确答案? 这种认知误差其实有历史原因。2001年中国刚加入世贸组织时,美国学者预测"中国汽车工业撑不过五年",结果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全球第一;当初说"中国造不出高端芯片",如今中国自主研发的芯片已经应用在航天器和超级计算机上。 这些当初被看轻的领域,现在都变成了中国的强项。 现在最尴尬的是那些鼓吹"遏制中国"的西方政客。他们既解释不了中国为何能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最完整工业体系,又放不下居高临下的态度。 就像站在山脚下的人对着山顶指手画脚,却不肯承认对方早已登上更高的山峰。 不过这也符合中国的发展特点:少说多做,稳步前行。我们没搞过殖民掠夺,没发动过资源战争,就是靠十四亿人实实在在的奋斗。看看这些数字就知道了,过去二十年,中国有4亿人摆脱贫困,8.5亿人接入互联网,建成了覆盖95%人口的医疗保障体系。 这些成就背后没有魔法,有的是无数人的汗水积累。 中国民众也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以前总觉得自己是追赶者,现在突然发现,在移动支付、高铁、电子商务这些领域,欧美国家反而在向我们取经。 这就像一直默默努力的学生,某天发现自己的解题方法成了教科书范例。 说到底,这场关于中国崛起的误解正在被事实打破。现在全球都面临新课题:该用怎样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中国。 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会越来越困惑,而愿意正视现实的人会发现,中国的发展道路其实清清楚楚,就是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别人几百年的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分享进步成果。这样的国家,强大得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