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央视主持人郎永淳为爱辞职,近日,他却发声感叹:自己儿子从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已经一年多了,一直在家待业。郎永淳说:虽然自己有社会资源,帮不了儿子,这么高的学历,找工作这么难,这能怪谁呢?看来,名人的生活也是各有烦恼啊。 敬请看官老爷留个“关注”,也可以发表您的精彩见解~ 2015年9月2日,当郎永淳在《新闻联播》镜头前说出"再见"时,或许不会想到十年后自己会因儿子的待业问题冲上热搜。 这个从针灸专业跨界成央视国脸的男人,人生轨迹总在出人意料处转弯——就像当年他骑着自行车从央视宿舍飞奔到北广校园,只为见生病的女友一面。 1995年的春风里,24岁的郎永淳刚脱下白大褂就套上了笔挺的西装,《新闻30分》直播间里,他温润的嗓音像一剂安神汤,抚平了无数观众午间的焦躁。 可镜头之外,这个新晋主持人正经历着双城记:白天在长安街西头播报新闻,晚上骑四个小时自行车到东头照顾患病的吴萍。 "那时候真傻,就觉得学医的该懂点养生,"郎永淳后来在自传里调侃追求妻子的往事。 谁能料到,二十年后他会再次面临相似的抉择——这次不是穿梭在爱情与学业间,而是徘徊在央视主播台与妻子病榻前。 2011年他首次亮相《新闻联播》时,吴萍已悄悄在化疗单上签字,2015年那个闷热的夏天,郎永淳在病房外反复搓着那张诊断书。 央视领导三次挽留的诚意,终究没敌过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当他在离职申请书上签字时,钢笔尖在"家庭原因"四个字上洇出墨迹。 像极了二十年前为给妻子买药,在雨里摔得膝盖渗血的模样,可命运总爱和人开玩笑。 当郎永淳褪去央视光环成为陪护丈夫时,他远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儿子正为毕业论文抓耳挠腮。 这个在比较文学领域钻研后现代叙事策略的年轻人不会想到,自己精心打磨的论文,在就业市场连"抖音运营作品集"都打不过。 "投了512份简历,被拒498次,"儿子自嘲的语气让郎永淳想起1996年那个青涩的自己。 那年他以全系第一的成绩进央视,宿舍里堆满《播音主持技巧》,而如今儿子的书架摆着《Python数据分析从入门到精通》。 时代抛出的考题,从"如何优雅发声"变成了"怎样用代码讲故事",最让郎永淳揪心的不是150万留学费用,而是儿子眼底的光渐渐暗下去。 哥大图书馆的深夜灯火,终究没拼过招聘会上"需要三年市场经验"的冷冰冰要求,当孩子开始自学短视频剪辑时,郎永淳在书房翻出那对夏威夷贝壳。 那是当年补办婚礼的信物,就像此刻儿子藏在电脑后的简历,都藏着说不出口的遗憾,儿子某天突然说自己先去当实习生。 郎永淳望着这个比自己还高半头的年轻人,恍惚看见二十年前辞职的自己。 只是这次,他们面对的江湖规矩已改头换面:企业不再为"哥伦比亚大学"的招牌买单,却愿意为会剪辑的常春藤硕士开绿灯。 当儿子把第一个百万播放量的视频链接发来时,郎永淳正在给妻子喂药,药汤的苦涩混着手机提示音的清脆,他忽然读懂当年制片人在朋友圈的那句"好哥们"——有些告别不是终点,而是新故事的开场。 就像他现在经营的"郎读"自媒体,把二十年的播音功底化作睡前故事,意外收获百万粉丝。 如今的郎永淳更愿意聊"放下",放下央视主播的光环,放下"常春藤父亲"的执念,甚至放下对"完美人生"的想象。 当儿子开始教他如何给视频加弹幕特效,当妻子在直播中分享抗癌心得,这个家庭正在用最朴实的方式,完成从精英叙事到平民智慧的蜕变。 "真正的成长,从摘掉标签开始,"郎永淳在最新一篇自媒体里写道,配图是儿子教他剪辑视频的侧影,电脑屏幕映着三人笑弯的眉眼。 或许这就是时代给这代人出的难题:当既定轨道突然消失,如何在废墟上重建人生坐标? 答案就藏在那双敢从主播台起身的脚,那双敢从哥大图书馆走向直播间的脚,还有那双始终并肩而行的脚。 主要信源:(河南商报——昨天是他最后一次播《新闻联播》,郎永淳辞职原因竟是因为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