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弘一法师晚年,四肢浮肿溃烂,拒绝服药,直面死亡。临终前吩咐坐弟子说:”我命终前请

弘一法师晚年,四肢浮肿溃烂,拒绝服药,直面死亡。临终前吩咐坐弟子说:”我命终前请在帐外念佛,但亦不必多念。命终后勿动我体,锁门八小时,八小时后,不必擦体洗面,随身衣被裹了,送往后山坳中即可,历三日有虎食我最好,虎不来则就地焚化。化后再布告周围,万不可早通知。” 李叔同出家之前,是风流绝代的富贵公子,也是跋涉世间的惆怅旅人。 李叔同,1880年出生于天津一个官宦富商之家。父亲李世珍,与李鸿章、吴汝纶三人并称为晚清三大才子,后辞官经商,成为津门巨富。 少年意气,挥斥方遒,他是大上海一颗最璀璨的星。 他东渡日本求学,后来成为中国最有才华的老师。他的诗作、画作闻名中外,就连门下学生都十分出名,漫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都是他的学生,他也被称为哪个时代最有智慧的人。 可惜,所有人都明白他的才华,却不明白他的心思和秉性。 他虽然出身极好,然而成年后,却仍旧尝尽了爱而不得、亲朋渐散的苦楚。这些痛苦,让他倍感沮丧、孤独。 39岁那年,李叔同留下一封书信后消失在世俗之中,出家了,法号弘一大师。 电影《一轮明月》就记录了这样的一幕场景:清晨,薄雾西湖,两舟相向。 女子含泪悲唤:叔同··· 僧人答:请叫我弘一。 僧人答:爱,就是慈悲。 答闭,转身而去,再未回头。 一如当年佛陀抛妻弃子,视富贵如浮云,为的只是去普度众生。放下你,非我薄情;与其用凡心爱一人,不如用佛心爱天下人。 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只有弘一法师。 皈依佛门后,他一洗铅华,潜心戒律,笃志苦修,实践躬行,他云游四方,学习、讲习佛法 同时他慈悲为怀,弘一法师到学生丰子恺家,丰请法师就坐。法师先轻轻摇动藤椅,然后再慢慢坐下,每次都如此。 丰问何故,法师答道:“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动,突然坐下去,要把他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 徐悲鸿先生曾多次进山看望弘一法师。徐悲鸿看见一只猛兽在法师跟前走来走去,没有伤人的意思,徐觉得很奇怪,便问:“此兽乃山上野生猛兽,为何在此不伤人?”法师说:“早先它被别人擒住,而我又把它放了,因此它不会伤害我。” 举世瞩目的才子踏上佛门的莲台,最终成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1942年深秋,在泉州温陵养老院的晚晴室,病重的弘一法师最后一次挥毫,写下七字墨宝,交给随侍弟子妙莲法师。 “悲欣交集见观经。”见《观经》之境界,悲欣交集!一个句号墨色饱满,天心月圆...... 修佛修业,出家人一生最在乎的是什么?纵使千人千面,却无非一颗心安。弘一法师一生传奇,实际将已经将此参透。 在将死之际,他一不担心,二不害怕,坦诚接受业果临头,哪怕是一颗药丸,他都没有吃过。因为他深知,死便是自己终生之果。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4个月似乎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大限,所以他在写信向黄福海要“纸头”时曾这样说过:“近将远行。” 圆寂第七日,火化仪式按弘一法师生前所愿,遗体仅以短裤遮蔽,一切从简。一个小时过后,众人见到窑门忽有异彩,火势愈发汹涌。 在这之后的100天内,妙莲法师在骨灰中陆续清扫出了1800颗七彩舍利,众人皆以为神迹。 舍弃凡尘俗世一心向佛的灵性,则让他的人生达到了超然于物外,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又为得道高僧。 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 福耀玻璃的董事长曹德旺先生曾说,弘一法师的书籍始终是我灵魂的指引者,我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人生在世,就要多做善事,行善果。 文学大家鲁迅先生说,弘一法师文章,读起来总是让人爱不释手,读起来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 多次翻阅弘一法师的作品,深深感受到“一代高僧”的人生智慧和豁达的人生观,他的文字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充满了优美的韵律和深邃的意境。 如果你正处于人生的迷茫阶段,那么一定要读读弘一法师的《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相信我们能够从中找到开释心灵的良方。 我最喜欢书中的这一句:“人最强大的时候,不是坚持的时候,而是放下的时候。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 可以说,弘一大师所著的《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是他一生彻悟后的人生真谛,人生贵在放下,才能重获新生,以平和的心态去迎接新的生活,方能更加幸福! 如果你对人生有所困惑,不妨读读这本弘一法师的《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纵使我们不能像他一样舍弃整个俗世红尘,若能放下执念,在得失之间适当取舍,何尝不是另一种收获呢? 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商品卡】获取正版图书↓↓↓ 【海峡】Y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 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 放下才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