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能愚蠢到什么程度?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可是后来却变成难民的天堂,“圣母”是怎么做到能毁掉一个发达国家的? 想象一下,一个国家曾是全球的“金字招牌”:人均GDP超5万美元,安全到晚上不锁门,福利好到让人眼红。可眨眼间,它却成了“难民的天堂”,街头犯罪飙升,社会撕裂,连老居民都开始怀疑未来。这不是电影剧情,而是瑞典的现实。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谁把这个发达国家推向深渊?“圣母”情怀真能蠢到毁掉一切吗?让我们揭开这背后的真相,看看愚蠢的代价有多大。 瑞典,曾经是北欧的骄傲,也是全球发达国家的标杆。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放在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这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国民收入高、生活无忧,教育、医疗、养老全都不用愁。瑞典靠着工业化和和平政策,躲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经济稳步增长。社会民主制度让国家既有竞争力又有公平,犯罪率低到几乎可以忽略,街上随便走都不会觉得危险。这样的国家,谁不羡慕?可谁能想到,这个“人间天堂”会自己把自己搞崩了。 转折点发生在2015年。那年,欧洲迎来了二战后最大的移民潮,数百万难民从叙利亚、阿富汗等地逃到欧洲。瑞典政府站出来说:“我们得帮一把。”于是,他们敞开大门,接纳了16万难民,按人口比例算,欧洲最高。当时的首相斯特凡·勒文喊出豪言:“我的欧洲不建墙。”这话听着挺感人,国际上也一片叫好。可惜,好心没好报,现实很快就给了瑞典一记重拳。 一开始,瑞典人还挺热情。志愿者跑去火车站发吃的穿的,社区帮忙安置,学校给难民小孩开课。可没多久,问题就来了。16万人不是小数字,瑞典总共才1000万人口,这相当于一下多了1.6%的“新居民”。住房不够,医院排队,学校资源紧巴巴。更糟的是,很多难民不会瑞典语,也没啥技能,找不到工作,只能靠政府救济金过日子。财政压力蹭蹭上涨,纳税人的钱哗哗流出去,普通老百姓开始不乐意了。 最让人头疼的,是犯罪率。2015年到2018年,瑞典的暴力事件多了起来,尤其是马尔默这种难民集中的地方。抢劫、性侵、枪击,新闻里三天两头报这些事。警方数据说,2017年枪击案比以前翻了好几倍,街头还冒出了犯罪团伙。以前瑞典人晚上敢随便溜达,现在呢?很多人不敢出门了。安全感没了,社会气氛也变了,网上到处是抱怨政府的帖子,有人甚至说:“这还是我们的国家吗?” 政治这边也没消停。瑞典一直被社会民主党把持,推崇开放和包容。可移民危机一闹,极右翼的瑞典民主党冒头了,打着反移民的旗号,选票蹭蹭涨。2018年大选,他们拿了17.5%的支持率,成了第三大党。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左翼骂右翼排外,右翼骂左翼瞎搞,国家彻底分裂。政府一看形势不对,2016年赶紧收紧政策,加了边境检查,庇护条件也变严了。可惜晚了,社会问题已经收拾不下了。 难民融入也不顺利。很多人被安置在偏僻社区,跟本地人隔离开来。语言不通,文化不同,工作找不到,日子过得艰难。失业率高,犯罪率高,恶性循环开始了。瑞典的经济虽然没彻底垮,但负担重得喘不过气。福利体系本来是给本国人设计的,现在要养一大群新来的人,钱从哪儿来?税收只能加,福利只能减,老百姓怨气更大。 斯特凡·勒文呢?他在危机里扛了几年,名声却越来越臭。2018年选完,他好不容易凑了个少数派政府,可没稳多久。2021年因为租房政策翻车,左翼党翻脸,他被议会罢免,成了瑞典史上第一个被赶下台的首相。后来他又拼凑了个政府,但已经没啥威信了。同年11月,他自己宣布辞职,灰溜溜走人。他的“圣母”梦,算是彻底砸了。 回过头看,瑞典这事儿不是运气不好,是决策蠢得离谱。接纳难民没错,可没算好自己的承受力,更没想好怎么管好这些人。政府光顾着做“道德标杆”,忘了国家不是慈善机构。文化冲突、治安恶化、经济压力,这些问题早就能预见,可没人当回事。结果呢?一个发达国家,生生被自己的政策拖垮了。这不是天灾,是人祸。 瑞典的教训很简单:政策不能只靠情怀,得接地气。光喊口号不看现实,最后砸的是自己的脚。别国也不是没看到,德国、法国后来都收紧了移民政策,就是不想重蹈覆辙。可瑞典呢?还在泥潭里挣扎,短期内怕是爬不出来了。这说明啥?再牛的国家,也经不起瞎折腾。 瑞典从天堂跌到深渊,靠的是“圣母”式愚蠢。你说,一个国家能蠢到啥地步?现在瑞典给了答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