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4年,黄令仪收到通知:停止集成电路和芯片的研发,她冲进办公室大喊:"不能停

1984年,黄令仪收到通知:停止集成电路和芯片的研发,她冲进办公室大喊:"不能停,我们会被卡脖子的。"可对方大手一挥:没钱,黄令仪转身蹲地失声痛哭,谁也没想到,多年后她却成了美国都惧怕的人物。 1936年黄令仪出生在广西南宁,那是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的父亲是广西博物馆的创始人,母亲是广西化学纤维所的元老级人物。家里条件不算差,但国家动荡让她从小就见识了苦难。童年时,她亲眼看到过日本侵略者的轰炸,也听过无数逃难者的哭声。这些经历在她心里埋下了种子:长大了要让国家强起来。 1954年,黄令仪考进华中工学院(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学的是电机及电器专业。那时候,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大学里学的很多东西都得靠自己摸索。1958年毕业后,她被选送到清华大学进修半导体专业。当时,半导体是个新鲜玩意儿,连课本都凑不齐全,她就啃英文资料,自己翻译。那会儿的中国,半导体技术几乎是空白,能去学这个的,都是国家的宝贝疙瘩。 1960年,黄令仪学成回到华中工学院,干了一件大事——建起了半导体专业和实验室。她带着一帮年轻人,从零开始搞研究,没几年就搞出了中国第一批半导体二极管。这东西听起来不起眼,但那是电子工业的基石。没有它,收音机、电视机都造不出来。那时候,她才20多岁,已经成了国内半导体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1962年,黄令仪被调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始接触更高端的东西——计算机和集成电路。她到中科院没多久,就参与了中国第一台空间计算机的研发,代号“156”。这台机器后来用在了1970年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上。那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时候全国人民都沸腾了,黄令仪和她的团队功不可没。 1964年,她又投身757千万次大型机的研发。这台机器是中国早期计算机的代表作,能每秒运算一千万次,在当时算得上顶尖。到了1973年,她开始钻研存储器,也就是芯片里存数据的部分。那时候,国外已经有了成熟的存储芯片,中国却还得从头学。她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干,1978年终于拿出了成果——自研芯片拿下了全国科学大会的重大科技成果奖。 可好景不长。到了1984年,国家经济改革刚起步,钱袋子紧得很。科研经费被砍了一大块,黄令仪的芯片项目首当其冲。她接到通知那天,整个人都懵了。她知道芯片有多重要,那是电子设备的“心脏”,没有它,国家科技就得仰人鼻息。她跑去跟领导据理力争,说:“停了这个项目,我们以后就得看外国脸色,人家不卖给我们,我们就啥也干不了。”可领导也为难,摊开手说:“没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项目就这么停了。 那一刻,黄令仪觉得自己半辈子的心血白费了。她蹲在地上哭,不是因为自己受了委屈,而是替国家着急。她说过一句话:“一旦停下,我们都要依靠国外,到时候人家想卖就卖,不想卖,我们就得被卡住脖子。”这话后来成了现实,但那时候没人听进去。 项目停了,黄令仪却没倒下。1987年,她加入了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微电子中心,开始搞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这东西是芯片设计的“工具箱”,能让工程师少走弯路。她从版图库到时序驱动布线,一步步攻克难题。那时候,她已经50多岁,但干劲一点不比年轻人差。她的研究成果后来用在了华为的程序控制芯片上,帮中国企业在通信领域站稳了脚跟。 2001年,黄令仪65岁,按理说该退休享福了。可那一年,中科院启动了“龙芯”项目,要搞自主CPU,打破西方垄断。她二话不说就加入了,还当上了负责人之一。那时候,实验室条件简陋,设备也跟不上,但她不怕。她搬进实验室,天天盯着电脑屏幕,检查芯片设计,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龙芯的难度超乎想象。她带着团队从零开始,一次次试错,一次次调整。2002年8月,龙芯1号终于跑起来了。那一刻,团队里好多人都红了眼眶。 后来,她又参与了龙芯2号和3号的研发。龙芯2号用了四发射超标量超流水结构,性能蹭蹭往上涨。到了2009年,龙芯3号出来,集成了4个处理器核,主频1GHz,性能已经能跟国际先进水平掰掰手腕。这几块芯片用在了高铁、军工等领域,帮中国摆脱了不少“卡脖子”的麻烦。 黄令仪的贡献慢慢被人看见。2019年,她拿了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夏培肃奖,这是对她在计算机核心器件领域成就的最高认可。2023年9月,她又被评为“最美教师”特别致敬人物。可惜,天不假年。2023年4月20日,黄令仪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消息传出来,科技界一片叹息。但她留下的东西没走——龙芯还在发展,她的精神还在激励人。 说到这儿,你可能好奇:黄令仪为啥能让美国害怕?其实不光是她一个人,而是她代表的中国芯片崛起。西方国家靠技术垄断卡了中国几十年,从芯片到软件,想卖就卖,不想卖就禁运。可黄令仪用龙芯证明了一件事:中国人能自己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