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一名侦察员慌慌张张到新四军第6师16旅旅部报告:“旅长,不好了,我在大街上看到前几天被捕的诸葛慎团长了!” 诸葛慎,1908年出生在江苏金坛,家里是书香门第,从小就聪明,读了不少书。1920年代末,他考进北平大学法学院,学法律,还研究历史和哲学,老师和同学都挺看好他。那时候国家乱,他跟同学聊国事,忧心忡忡。毕业后回了老家,娶了富商的女儿林心平,夫妻感情好,还生了个儿子,日子过得挺幸福。可惜好景不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侵华,国难来了,他坐不住了,扔下笔,拿起枪,投身抗日。陈毅给了他10支枪,他就拉起队伍,在金坛、武进、溧阳、宜兴一带跟日军干上了。凭着脑子好使又胆子大,1940年他当上了新四军第6师16旅47团团长,还兼着金坛县抗日县长。 1942年,诸葛慎的人生迎来大打击。妻子林心平被日军抓走,受尽折磨,最后被杀害。这事对他打击太大了,痛得撕心裂肺。从那以后,他跟日军结下了死仇,发誓要用敌人的血洗刷耻辱。战场上,他更拼了,带着47团到处打日军,成了日军眼里的钉子。 1943年8月13日,坏事来了。因为叛徒告密,诸葛慎在回来的路上被日军抓了。监狱里条件恶劣,日军怕他自杀,严加看守。审讯的时候,鞭子抽得他满身是血,可他硬是一声不吭,啥军情也没漏。日军没办法,折腾不出啥名堂。到了9月18日,监狱长小泉想了个损招,假装放他出去“养病”,其实是想放长线钓大鱼,跟踪他抓更多抗日的人。诸葛慎也不是傻子,一出狱就感觉不对劲,后面老有人盯着他。 诸葛慎知道自己处境危险,没慌也没乱。他表面上装得没事人一样,只让自己内弟陪着去看病,其实心里早有打算。新四军16旅这边也没闲着,赶紧安排营救。地下工作者孙荣华扮成商人,在茶馆跟他碰了头,俩人定了计划。孙荣华挑了个城北的臭水塘做逃跑点,那地方臭得要命,日军基本不去。趁着一场大雨,特务放松警惕,孙荣华扔石头发信号,诸葛慎翻墙跑出来,用竹筏过了臭水塘,又爬绳子翻城墙,顺着护城河溜了。第二天,侦察员在街上看到他,赶紧跑回旅部报信。旅长王必成和江渭清一核实,确认人救回来了,总算松了口气。 逃回来后,诸葛慎没歇着,马上带着47团继续干。1944年,他参加了苏中反“清乡”斗争,1945年春季攻势也少不了他,打得日军晕头转向,为根据地站稳脚跟出了不少力。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那天,他跟战友一块庆祝胜利,想起死去的妻子,心里五味杂陈。抗战结束了,可内战又来了,他没退,继续在解放军里作战,为新中国成立出力。1949年10月1日,他站在开国大典现场,看着国旗升起来,心里感慨万千,这辈子值了。 打完仗,诸葛慎回了金坛定居,没闲着,投身教育和地方建设。他常跟年轻人讲抗战的事,告诉他们和平来得不易,得珍惜。他这辈子没弯过腰,没服过软,军人气节保持到老。去世后,金坛人还老提起他,觉得这人真是个榜样,激励大家别忘了历史,得往前走。 诸葛慎能逃出来,靠啥?脑子肯定是一方面,他冷静,没被日军的花招骗倒,发现不对就想办法应对。勇气也少不了,翻墙跑路、过臭水塘,一般人哪敢这么干?可光靠他自己还不行,新四军16旅的组织力量太关键了,孙荣华他们配合得天衣无缝,缺了谁都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