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乾隆破格提拔22岁的小舅子傅恒去当正二品的户部侍郎,大臣们很不屑。然而,谁也没想到,一年后这个靠裙带关系升迁的"纨绔"竟让国库多出300万两白银。连御膳房切菜的太监都在传:傅恒大人打算盘的声音,比戏班子敲梆子还密。
这个让满朝文武惊掉顶戴花翎的年轻人,虽然出身豪门,家族显赫,是满洲八大姓之一的富察氏家的小公子,可他自幼丧父。六岁那年,又目送最疼爱她的姐姐富察氏嫁给了宝亲王弘历,他只好追随比他还大的侄子们在后花园玩“升堂断案”的游戏。谁曾想这些儿时游戏,竟成了他日后周旋官场的启蒙课。
姐夫乾隆继位后,姐姐富察皇后经常叫他进宫玩,傅恒就这样被姐姐姐夫带大。
乾隆最爱富察皇后,可却从不溺爱这个小舅子,乾隆亲自调教傅恒,像训儿子一样,三天两头训诫他。
傅恒非但不气恼,还态度恭谨地全盘接受:皇上您骂我,是为我好,您骂得越多,我改得越多,以后我做的就全对了。
乾隆觉得孺子可教,就让19岁的傅恒去当正六品的蓝翎侍卫,傅恒犯一点小错,照例会招来乾隆劈头盖脸一通骂——
乾隆嫌他系腰刀的姿势不够利落:“富察氏的脸都让你丢尽了!”
然而,每次挨姐夫骂后,傅恒的补子图案就会变——从蓝翎到三等侍卫,再到正三品的头等侍卫,他两年间连跳六级,活像正月里的“窜天猴”。
乾隆见自己亲自调教的傅恒,为人处世越发有模有样了。于是,就将21岁的傅恒升为正二品的内务府总管,不过,乾隆怕小舅子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只让他学着管理圆明园,积累些官场经验。
圆明园的荷花开了又谢,傅恒在账本堆里练就了项绝活:他能一边啃着栗子饽饽,一边用朱笔圈出粮仓账簿里掺杂的沙石数目,把四川总督孝敬的鎏金算盘原封退回。
傅恒干了一年,没出差错。乾隆决定放手让小舅子玩把大的,直接掌管全国的钱袋子。
结果让乾隆都没有想到——国库存银从2912万两,增加到3190万两,这是乾隆即位以来,户部存银增加得最多的一次。
乾隆大喜过望:朕的小舅子能力不俗,朕要提拔他,朕举贤不避亲,你们文武大臣都别蛐蛐。
于是,24岁的傅恒升任军机处行走……26岁的傅恒升任户部尚书……27岁的傅恒升任从一品的保和殿大学士,就任首席军机大臣,统领百官。
这升迁速度堪比火箭,难免招来百官的羡慕嫉妒恨。
那天傅恒回到家,发现书房案头多了幅匿名人送的画:一只羽毛未丰的雏鹰蹲在悬崖边,题字“高处不胜寒”。傅恒知道,这是有人在敲打他,等着看他的笑话。
乾隆特地在养心殿召见傅恒,叮嘱他:身处官场,每次升迁,必然会面临同僚的嫉妒与攻击,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讷亲,就是例子。
从小目睹官场凶险的傅恒深知,想要把官做好,光是能力强、有皇帝宠,是远远不够的。
傅恒这位乾隆朝最传奇的“官场锦鲤”,他能一路高升,也绝不仅仅是靠“皇帝小舅子”这层身份。他的仕途经历,堪称古代职场生存教科书,既有天赋,又有努力,更难得的是,他懂得如何在权力漩涡中保持平衡。
新官上任的傅恒抱着成摞公文挨个敲开军机大臣的府门,进门先作揖,恭谨地求教:“下官年轻识浅,求老大人指点。”
前任首席军机大臣讷亲一直通过“上下级间的信息不对称”控制军机处。
而傅恒却主动让权:我年轻,见识短浅,有些事容易理解不到位,咱们还是一起去听旨吧。
几位年长的军机大臣捋着胡须,看他的眼神都不一样了:难得遇见这么懂事儿的小伙子。
某日早朝前,他当着众臣的面,把拟好的奏折撕成两半:张中堂觉得后半段不妥,咱们重拟!
于是,傅恒带着小军机们点灯熬油,一起写报告。
小军机们受宠若惊,要知道,通常大军机们会偷偷躲起来写报告。而傅恒竟然事必躬亲,亲自带他们写报告,这是莫大的信任,也是给小军机们展示能力的机会。
有官僚提醒他,傅恒却坦荡地说:大丈夫无事不可对人言,在我这里,没什么不能让人知道的。
一直在暗中观察的乾隆发现,军机处的灯熄得越来越晚——那些互相踢皮球的折子,现在被傅恒用红绳捆得整整齐齐。
日复一日,这个总被大家调侃“运气好”的年轻人,用实力和人品证明,所谓的青云直上,不过是把每次跌倒,都变成了起跳的支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