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终于有人站出来了!202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建议:若老人无法自证被扶

终于有人站出来了!202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建议:若老人无法自证被扶者“撞人”,反索天价赔偿,应以“敲诈勒索”追责,哪怕不判刑也得重罚,此言一出,网友直呼“早该如此”——毕竟,彭宇案过去17年,“扶不扶”仍是道德难题,而讹人成本几乎为零。 李玫瑾教授这番话一出,网上炸开了锅。 她说得简单明了:老人摔倒后,若没证据证明扶你的人是肇事者,还反过来要天价赔偿,这就是敲诈勒索,法律得管,哪怕不判刑也得罚得肉疼。 这话听着解气,网友喊“早该如此”,但细想想,这背后是17年来“扶不扶”难题的积怨。 先说那场让全国人都捏把汗的彭宇案。2006年,南京小伙彭宇扶起摔倒的徐寿兰老人,结果反被指是撞人者。法院一句“若非肇事者,何必助人”,判他赔了钱。 这判决一出,舆论哗然,多少人从此见了摔倒的老人绕着走。 之后,类似的事没少发生,讹人成了低风险高回报的“生意”,好心人却动不动赔钱背锅。社会风气变冷,谁还敢伸手? 李玫瑾这建议,算是直戳痛点。她点出个关键:现在监控遍地,手机人人有,老人若真被撞,证据不难找;要是啥证据没有就张口要钱,跟敲诈有啥区别? 这话站得住脚。就像2017年郑州那事儿,一个中学生扶起老人,反被家属赖上,幸亏监控拍得清清楚楚,不然又是个冤大头。 2023年浙江菜市场,小伙子扶大妈也被讹,路人录像救场,不然咋办?这些事儿说明,讹人成本太低,好人风险太高。 网上支持的声音不少。有人说:“扶人怕被讹,有了法律撑腰,终于敢做好事了。”也有人担心:“万一老人真被撞,证据却不好找,岂不是反被罚?” 这顾虑不无道理,但李玫瑾早有回应:法律讲“谁主张谁举证”,没证据就别瞎闹。 现在技术这么发达,监控、手机随便一拍,真相不就清楚了?她这是想用法律把讹诈的歪风掐死,给好人一条活路。 这建议也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看看国外,新加坡对讹诈直接鞭刑,日本监控一铺开,“扶人纠纷”少得可怜。 国内《民法典》第184条其实早说了,紧急救助者不用担责,但执行起来总差点火候。 李玫瑾的意思是,法律得再硬气点,把“好人免责”写明白,再加上“讹人必罚”,才能让碰瓷的死了心。 当然,反对的声音也有。有人觉得,老人摔倒本就可怜,若举证难还被罚,怕是雪上加霜。 可换个角度想,若不罚讹诈的,那些真摔倒的老人反而更惨——没人敢扶,躺地上也没人管。李玫瑾的建议不是针对弱势群体,而是冲着恶意讹诈去的。 监控普及、手机取证这么方便,真有事不怕查不清。她还提了个点子:建个“扶人纠纷快速调解机制”,既护好心人,也不冤枉真受害者。 这事儿说到底,还是社会信任出了问题。彭宇案后,17年过去了,“扶不扶”还是个坎儿。法律老“和稀泥”,讹人就成了一本万利的买卖。 李玫瑾站出来,算是给这乱象划了道线:善良不该有风险,讹诈必须付出代价。她这招能不能成,还得看法律咋落地,但至少让大家伙儿看到了希望。 想想现在,公共场所监控覆盖率超90%,手机随便录个视频,真相没那么难找。法律要是真能严起来,碰瓷的少几成,摔倒的老人反而能多几个人扶。 社会信任这东西,裂了这么多年,也该补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