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
在距离克鲁斯堡剧院仅五分钟车程的斯诺克学院,丁俊晖每年都要亏损几十万人民币,但他依然坚持为东方大国的斯诺克球员提供这样一个包吃住包训练不收费的场地,且场地条件优越,全年费用也就六千英镑。
要知道,肖国栋当年在英国每月光是啃面包住地下室就得2000英镑!现在丁主任这全年才收6000镑,折合每天不到17镑。这样搞慈善式运营,他图啥?
"钱是跟着兄弟们一起挣的,没他们我早废了。"老丁这话实在得让人鼻子发酸。
当年他横扫球坛时,谁能想到这个闷头练球的少年,二十年后会变成给后辈垫报名费的"大家长"?
最绝的是训练室窗外的风景——抬眼就能望见克鲁斯堡的金色尖顶。
那些在这挥汗如雨的小伙子们,是否也在用球杆丈量着自己与梦想的距离? 还记得赵心童吗?那小子在隔壁球馆捧杯时,压根不知道报名费是丁主任悄悄垫的。
从2005年横空出世的天才少年,到如今连马桶堵塞都要管的"丁管家",这跨度堪比147分满分杆的难度系数!
有人说搞体育就是烧钱,但老丁愣是把金库改造成了人才流水线。当其他退役明星忙着开直播带货,他却在给00后小将们囤鸡蛋牛奶。
这或许才是真正的体育精神传承——冠军奖杯会生锈,但托举起的手永远滚烫。
反观某些商业联赛,烧着投资人的钱搞虚假繁荣。而斯诺克这种冷门项目,反倒靠着个体善意野蛮生长。这样是否算得上另一种形式的冠军奖杯?
当赵心童们站在领奖台上时,聚光灯是否也该扫一扫幕后那个擦球杆的身影?
要知道斯诺克球员职业生涯平均只有15年,比网红保质期还短。丁主任这是把养老钱砸进去,给行业造输血干细胞呢!
就像NBA球星退休开训练营不稀奇,但倒贴钱教菜鸟的,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那些说竞技体育冷血的人该来看看这儿:球杆击打声里裹着食堂的饭菜香,记分牌旁摞着成箱的矿泉水。
当年轻球员为了一颗球的走位较真时,是否知道有人正在为下季度电费发愁?
有时候伟大不必惊天动地,可能就是球桌边多摆把椅子,账户上少个零。比起奖杯陈列室,这栋赔钱的小楼里,
藏着更动人的冠军故事——它教会我们:真正的体育传奇,从不是独自登顶,而是成为后来者的登山索。
据统计,从这里走出的球员已斩获23项国际赛事冠军。在这个电竞少年日均训练12小时的时代,还有人愿为传统项目赌上全部身家。
这种格局,可比球杆下的胜负珍贵多了,您说是不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