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内蒙1男生考上大学,向女老师报喜,女老师高兴的从兜里掏出20块钱,塞到学生手里:“拿钱买自己双棉鞋穿。”然而,26年后,男生送女老师一个礼物,她打开一看,吓得连连摆手:“这礼物,老师不能收。” 1987年,内蒙古武川县,一个叫陈志德的男生考上了大学。那年头,考大学可不是小事,尤其在偏远地方,家里条件差的,能考出去就是全家人的希望。陈志德跑去报喜的对象,是他的数学老师张秀荣。她那会儿三十多岁,在武川县中学教书,年轻有热情,对学生特别上心。听说陈志德考了620分,够得上顶尖大学,张老师高兴得不得了,从抽屉里掏出两张十块的纸币塞给他,说是让他买双棉鞋。这20块钱在当时不算小数目,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也就几十块,张老师自己也不宽裕,可她没犹豫,直接给了。 这20块钱对陈志德来说,不只是买鞋的钱。张老师教了他六年,从他初中进校就一直盯着他学数学。陈志德家境不好,爸早没了,妈一个人拉扯三个孩子,他常穿破鞋破衣服上学。张老师看在眼里,早就开始帮他,课后辅导、给书给本子,甚至有时候塞点吃的。这双棉鞋的钱,不过是她这些年帮扶的一个缩影。对陈志德来说,这20块是鼓励,是信任,是他走出大山前老师给的最后一份温暖。 拿着老师的祝福和20块钱,陈志德去了北京,进了一所牛气哄哄的大学学工程。城市跟他老家完全两个世界,刚开始肯定有点懵,但他没掉链子,学得认真,毕业后进了科技公司。从最底层的员工干起,他靠自己一步步爬到高级经理的位置,后来还结了婚,有了小孩,日子过得挺美满。每年春节,他只要能回武川,都会去看看张老师,带点礼物聊聊天。张老师退休后还住在学校边上的老房子,日子过得简单,他去看她,也算没忘了当年的恩情。 陈志德能混得这么好,跟他自己的努力分不开,但张老师的帮助绝对是个起点。她不光教他数学,还教他怎么咬牙坚持,怎么抓住机会。20块钱买的棉鞋早就穿破了,可那份情他一直记着。26年过去,他从一个穷小子变成了有能力的人,感恩的心没变,反而更强了。 2013年,张老师60岁生日,陈志德琢磨着得干点大事。他知道老师这些年过得不容易,退休工资不高,老房子冬天冷夏天热,生活条件也就那样。他跑去县城买了一套100平米的公寓,带全套家具,打算送给老师当生日礼物。那天他带着老婆孩子去了张老师家,蛋糕鲜花摆了一桌,最后拿出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钥匙和房产证。 张老师打开一看,整个人懵了。她估计压根没想到这学生会送这么大个东西,手都抖了,连说:“这太贵了,我不能收!”一套房子,在县城少说也得几十万,对一个退休老师来说,这不是小数目。陈志德劝了好久,说这房子是她当年20块钱换来的,是他这么多年想报答的心意。张老师最后收下了,眼泪止不住地流。她不是怕礼物贵,是觉得这恩情太大,自己有点承受不起。 这套房子跟当年的20块钱一比,差距看着挺大,但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真心。张老师当年给20块,不是图啥回报,就是想帮学生一把;陈志德送房子,也不是显摆自己有钱,就是想让老师晚年过得好点。26年的时间,物价变了,身份变了,可师生俩那份互相惦记的情没变。 有人可能会说,送房子是不是太夸张了?其实也不算。陈志德这些年在公司混得不错,经济上没压力,买套房对他来说不算伤筋动骨。对张老师来说,这礼物确实贵,可她帮过的何止是钱?她给了陈志德知识、信心,还有改变命运的机会。20块钱在1987年值不少,但老师那六年辅导和鼓励,根本没法用钱算。这房子与其说是回报,不如说是陈志德对那段时光的纪念。 张老师不是啥大人物,就是个普通的中学老师,可她干的事不普通。她教书不光是讲课本,还真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看。陈志德不是她唯一帮过的学生,武川那地方穷学生多,她谁有困难都搭把手。陈志德能记住她26年,不是因为她教得多牛,而是因为她真心对他好。这种老师,现在想想都觉得稀罕。 教育这东西,有时候不只是分数和课本。张老师用自己的工资给学生买鞋,用下班时间辅导作业,这种付出,学生记一辈子。陈志德后来有出息了,回过头报答老师,也说明他没忘了那份恩。这故事听着感动,不光是因为房子贵,更因为它让人看见了教育的温度,看见了人与人之间能有多纯粹的情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