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4年,一位北京扫地老妇向政府捐款24亿,这件事惊动了中央,但这位老妇只卑微

1984年,一位北京扫地老妇向政府捐款24亿,这件事惊动了中央,但这位老妇只卑微地说:“我是替丈夫赎罪的。”她的身份也因此曝光。这位老妇是什么来历?当初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她的丈夫又是谁?她为何要替丈夫赎罪? 一九八四年秋天,北京城里发生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 住在西城胡同里的扫地老太太赵碧琰,把从日本要回来的三十亿家产,捐出八成给国家。 这笔钱搁现在都是天文数字,更别说那时候普通工人一个月才挣几十块钱。 消息传开,街坊四邻都惊掉了下巴——谁能想到天天扫大街的老太太,背后藏着这么段跌宕起伏的人生。 要说这事得从赵老太太的丈夫赵欣伯讲起,这赵欣伯年轻时也是个能耐人,早年在日本念书,成了头一个拿到东京帝国大学法学博士的中国人。 可惜书读得越多,心越歪。 他跟日本军官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混得熟络,慢慢就认了日本人当主子。 一九三一年东三省事变后,赵欣伯鞍前马后给日本人办事,帮着搞出个伪满洲国,自己当上了立法院长,钱权两得,在长春城里横着走。 这赵欣伯捞钱的本事比当官还厉害,他在日本东京买地皮、置房产,还埋了二十多箱金银财宝。 为了保险,全写成媳妇赵碧琰的名字。可谁能想到,这些当年埋下的家当,四十年后能值三十个亿。 要说赵老太太也是个苦命人,她本名叫耿维馥,沈阳大户人家的小姐,十五岁那年迷上大她十岁的赵欣伯。 赵欣伯提了个怪要求:要嫁就得改名,得用他前妻王碧琰的名。 耿小姐为爱情昏了头,真就改叫赵碧琰。哪知道这改名改姓,改出了后半辈子的风风雨雨。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赵欣伯这个大汉奸跑不了,蹲了国民党的监狱。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要清算旧账,赵欣伯在牢里急火攻心,一命呜呼。 赵碧琰带着儿子赵宗阳,改名换姓躲在北京胡同里。从前穿金戴银的官太太,现在靠扫大街、缝补衣裳过日子。 最艰难时,全家七口人靠她每月五十块钱的工资糊口。 一九六三年秋天,国务院华侨办的干部突然找上门,说要帮她要回日本的家产。 原来日本政府清查无主财产时,发现赵欣伯当年留下的巨产。 消息传开,东南亚冒出十几个假"赵碧琰",连日本人都想吞了这笔钱,国家看不过眼,要帮真正的赵家人讨公道。 这场官司打得比电视剧还曲折,赵老太太烧了地契,身份难证明;日本那边冒出来四个假"赵碧琰",个个说得头头是道。 最悬乎那次在东京法庭,法官找来赵家老佣人指认,老太太愣是没认出来——二十多年没见,早记不清了。 多亏国家派律师傅志人跑遍全国,找着溥仪的妹妹"三格格"作证,又寻回赵宗阳在日本念书时的十一个老同学,这才在八四年打赢官司。 钱要回来那天,赵老太太把全家喊到跟前:"这钱沾着老百姓的血汗,咱不能昧良心。"她拍板捐出二十四亿,剩下的留给儿孙。 儿子赵宗阳后来在北京民政局退休,孙子辈都老老实实上班过日子。 前些年有记者去赵家老宅打听,街坊说这家人早搬走了,现在住哪谁也不知道,倒是胡同口修鞋的老张还记得:"赵老太太扫了二十年大街,捐钱那会穿得还带补丁呢。" 要说这事最叫人唏嘘的,是赵欣伯当年处心积虑藏钱,最后全给国家做了贡献。 那些年在东京买的银座地皮,现在成了日本最贵的商业区,可钱早就回了中国。 老百姓都说,这真是应了老话"善恶到头终有报",赵老太太用后半辈子,给丈夫赎清了前罪。 信息来源: 中国新闻社《东京巨额遗产案始末》(2021年11月1日) 北京卫视《档案》栏目(2013年9月) 最高人民法院《涉外民事案件典型案例汇编》(2020年) 中日友好协会《战后中日民间交流纪实》(2018年) 澎湃新闻《跨国追索:新中国首例天价遗产案》(2022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