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25年,连生4女的董竹君,为圆丈夫儿子梦,冒死怀第5胎。她肚大肥圆,爱吃辣椒

1925年,连生4女的董竹君,为圆丈夫儿子梦,冒死怀第5胎。她肚大肥圆,爱吃辣椒,丈夫狠狠扯住她的头发,怒骂:“一看又是个赔钱货!” 二十世纪初的上海滩流传着一段传奇故事,一位出身贫寒的女子从青楼清倌人蜕变为商界翘楚,用半生心血书写了自立自强的篇章。 1900年寒冬,董竹君降生在洋泾浜边的棚户区,父亲拉黄包车,母亲给人浆洗衣裳,全家五口人挤在八平米的木板房里。 十三岁那年,为给患肺痨的父亲抓药,这个扎着红头绳的姑娘被典押到四马路的长三堂子,成了卖艺不卖身的"小先生"。 1914年早春,四川督军夏之时来沪公干,在酒局上邂逅了怀抱琵琶的董竹君。 这位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进步将领,被少女清亮的眼神打动,掏出八百块银元替她赎身。 新婚之夜,夏之时信誓旦旦要带她东渡日本求学,可等轮船真的停靠在横滨码头,等待董竹君的却是深宅大院里的《女诫》和绣花绷子。 五年时间里,董竹君接连生下四个女儿。 每当产婆报出"千金"二字,丈夫的脸色就阴沉几分。 怀第五胎时,她整日捧着酸辣泡椒当零嘴,夏之时扯着她的发髻咒骂:"辣椒红,女儿命,又是个赔钱货!" 最让董竹君寒心的是大女儿出疹子那回,孩子烧得说胡话,她衣不解带守在床边,换来的却是公婆"慈母多败儿"的讥讽。 转机出现在1929年惊蛰,第五胎终于盼来男丁,可董竹君的心早被丈夫的巴掌打冷了。 趁着夏之时赴南京述职,她带着五个孩子和两箱换洗衣裳,悄悄登上开往上海的夜班火车。 黄浦江的晨雾里,这个三十岁的单身母亲攥着当掉金镯子的三十块大洋,在闸北找了间亭子间安顿下来。 创业之路布满荆棘,董竹君先是在石库门弄堂口支起馄饨摊,天不亮就去菜场捡菜叶子。 后来在进步友人资助下,她盘下霞飞路的小门脸办起纱管厂。 谁料"一二八"淞沪战火把厂房烧成白地,血本无归的董竹君蹲在瓦砾堆里抹眼泪,忽然摸到半截烧焦的算盘——这成了她重头再来的信物。 1935年重阳节,锦江川菜馆在法租界开张,董竹君把蜀地竹编和江南水墨画搬进店堂,独创的樟茶鸭和开水白菜引得杜月笙连吃三天。 有回黄金荣的手下在店里闹事,她端着酒盅不卑不亢:"黄老板是场面人,断不会跟妇道人家计较。"这话传到黄金荣耳朵里,反而派人送来鎏金匾额。 抗战时期,锦江茶室成了地下党的联络站。 董竹君把顶楼的包间改成密室,冒着杀头风险掩护过不少进步人士。 有次巡捕房来搜查,她故意打翻汤盆烫伤探长,趁机把文件塞进灶膛,后来周恩来握着她的手感慨:"董先生是戴着围裙的战士。" 时间来到2023年春天,锦江饭店贵宾楼摆出纪念展。 玻璃柜里陈列着董竹君手写的菜谱和泛黄的股权书,墙上老照片记录着她1951年将产业捐给国家的场景。 曾孙女夏鸿雁接受《新民晚报》采访时说:"太奶奶常说'树挪死,人挪活',她给每个孩子都留了句话——女儿当自强。" 如今漫步南京西路,锦江饭店的旋转门依然流光溢彩。 往来的宾客或许不知道,九十年前有个裹着小脚的女人,在这里教会整个上海滩什么叫"妇女能顶半边天"。 从长三堂子的琵琶声到和平饭店的爵士乐,董竹君用一生印证了那句老话:英雄不问出处,巾帼何让须眉。 信息来源: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夏之时和传奇妻子董竹君》(2019年3月12日) 新华网《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生平展揭幕》(2023年4月5日) 新民晚报《董竹君曾孙女首度公开家族往事》(2023年4月8日)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锦江饭店志》(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