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康熙为什么被称为大帝?其实,这样的评价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在康熙的执政生涯中,他打

康熙为什么被称为大帝?其实,这样的评价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在康熙的执政生涯中,他打败了手握700万平方公里疆土的噶尔丹,也终结了他“成为第二个成吉思汗”的梦想。    康熙帝登基之后,西北方向的蒙古诸部局势不断紧张。   起初,清廷在统一内蒙古后,与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臣属关系。   然而,随着准噶尔部势力的崛起,边疆的不稳定因素急剧上升。   准噶尔部原是厄鲁特蒙古的一支,活跃于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一带。   康熙九年,部内爆发权力斗争,首领僧格被杀。   其弟噶尔丹放弃在西藏的宗教修行,返回草原夺取了首领之位。   他先是驱逐敌对的车臣台吉,接着杀死僧格之子,囚禁叔父。   掌权之后,噶尔丹先后消灭西迁至青海的和硕特部鄂齐尔图车臣汗,自称“博硕克图汗”。   康熙十七年,他又攻下天山南路的叶尔羌诸部,西进哈萨克、布鲁特等地,势力直逼西域各地。   与此同时,他侵占哈密与吐鲁番,控制河西走廊西段。   尽管康熙帝曾允许噶尔丹以“照旧进贡”的形式与清朝维持表面臣属关系,但准噶尔已显然超出清廷容忍范围。   康熙二十五年,他派遣大臣阿喇尼赴喀尔喀地区,协调左右翼蒙古的纷争,邀达赖喇嘛使者参与,会盟于当地。   盟约虽成,但噶尔丹蓄意破坏次年出兵控制札萨克图汗部,挑唆战事。   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以喀尔喀左翼对其部下出兵为由,亲率兵马入侵喀尔喀蒙古左翼,在特木尔击败土谢图汗,进逼库伦。   几乎同时,沙俄从东北方向出兵呼应。   噶尔丹试图将喀尔喀蒙古彻底纳入麾下,从而控制整个蒙古高原。   康熙二十九年春,噶尔丹再次调集两万兵力南下,深入乌珠穆沁草原。   侵军暴行频发,对边界军民进行残酷掠杀。   康熙下令理藩院尚书阿喇尼与兵部尚书纪尔他布率蒙古兵沿洮儿河布防,监视敌情,等待八旗主力集结。   然而,在未与援军会合的情况下,阿喇尼因愤怒敌人劫掠暴行,擅自发动进攻。   他率军偷袭噶尔丹营地于乌尔会河一带,结果兵败被迫退至鄂尔折伊图等地等待援军。   经过多年整顿内政、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后,康熙帝逐渐将目光转向北方。   此次噶尔丹深入内地,使康熙召集大臣商讨对策,部分官员主张固守边防;而康熙则认为,如不彻底解决准噶尔之患,北疆将永无宁日。   康熙遂决意出征。   他任命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自古北口出击,皇长子胤禔为副将;   同时派恭亲王常宁出喜峰口为安北大将军,配以简亲王喇布、信郡王鄂札等为副将。   佟国纲、佟国维、索额图、明珠等重臣组成参赞机构。   清军此次出征,目标明确,即将噶尔丹诱入深入之地,然后围而歼之。   康熙帝亲自掌握全局,调动全国资源支持北征。   从调兵布阵到后勤筹备,康熙为此战做了充分准备。   康熙二十九年,大清帝国的军事重心自京城开始南移。   时任大将军福全率领清军主力,自北京启程,意在抵御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的进逼。   七月十四,康熙帝本欲亲自率军出征,但临行前突患风寒。   他令前线军务暂由大将军统一调度,自己则留在京城关注战局动向。   然而就在康熙撤回计划次日,噶尔丹忽然宣战,次日便率大军由西巴尔台出动,兵锋直指中原门户。   噶尔丹军队行至七月,已逼近乌兰布统,距北京仅七百里。   然而,清军发起总攻,他的防线很快被突破。   清军乘胜推进,彻底击溃噶尔丹军。   噶尔丹在夜幕中悄然遁走。   康熙三十一年,噶尔丹在哈密地区杀害清廷派往策妄阿拉布坦的使节。   数月后,他提出归还哲布尊丹巴等无理要求,。   康熙三十四年,噶尔丹再度南犯,率三万骑兵沿克鲁伦河南下。   康熙于翌年春天决定再次亲征。   清军深入漠北腹地,皇帝亲率大军,追击噶尔丹。   此役不同以往,不再是边境小战,而是一场旷日持久、意在彻底剿灭叛乱势力的战争。   从克勒河沿流而上,部队抵达拖讷阿林。   康熙在军中未享帝王之尊,他与士兵同甘共苦,不惧风雪与疾行。   其间,西路统帅费扬古虽统有蒙古兵众,但粮草迟迟未至,部队渐感疲敝。   康熙因此重新部署,以轻骑前锋推进之计,令中西两路形成合围之势。   噶尔丹仓促应战,部队连日疲奔,士气不振。   入夜之时,噶尔丹意图趁夜色掩护突围,却被清军侦知行迹。费扬古即派遣一支精锐骑兵绕行,突袭敌军背部。   噶尔丹部顿失方寸,营阵混乱。   噶尔丹见大势已去,只得弃军南逃,残部溃散。他的妻子阿奴死于混战,亲信被歼无数。   噶尔丹已无外援,孤立无援,然仍拒不归降。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初六,康熙自京出发,展开第三次征讨。   康熙于四月登舟南下,回京途中仍牵挂军中战况。十四日,闻噶尔丹已死,情绪激动。   次晨,大臣布克韬奉费扬古奏章至,称噶尔丹于闰三月十三日病死于阿察阿穆塔台,不知所患何疾,部众丹济拉携尸归降。噶尔丹死后,其部尽归清廷,康熙三征遂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