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3月24日凌晨,毛主席偶遇副总参谋长温玉成,劈头盖脸地问:“你一个人去?单枪匹马去?”主席的这一问,把温玉成给问懵了,不知如何回答好。 温玉成,1915年生于江西兴国,算是从红军时期一路打出来的老兵。他早年投身革命,经历过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战场上摸爬滚打,攒下了扎实的作战经验。到了朝鲜战争,他挑起了第40军军长的大梁,第一仗就打得漂亮,狠狠挫了敌军的锐气,为抗美援朝开了个好头。五年鏖战,他带着部队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被人称为“全程参战军长”。他的指挥风格硬朗,脑子活,能在关键时刻出奇制胜,在“旋风司令”韩先楚手下干得风生水起。 战后,温玉成没闲着,进了北京高等军事学院深造,把现代战争的理论好好消化了一遍。1950年代中期,他调到广州军区,先干参谋长,后来升副司令员,在叶剑英手下干了十年。叶帅很赏识他,觉得这人军事过硬,政治上也靠得住。到了1968年,中央军委缺高级将领,叶剑英和其他领导一块儿推荐了他,毛主席也点了头,说这老兵不错,就把他调到北京当副总参谋长。这一路,温玉成靠的是真本事和硬功绩,没半点水分。 1968年是个动荡的年份,文化大革命正闹得不可开交,外头还有苏联的威胁,边境局势紧张得像绷紧的弦。3月24日凌晨,军委刚开完一场马拉松会议,讨论的是“杨余傅事件”后的北京防务问题。这事说白了就是军内高层出了乱子,几个关键位置空了出来,首都的安危成了头等大事。就在这节骨眼儿上,毛主席碰上了刚到北京履新的温玉成。 毛主席那句“你一个人去?单枪匹马去?”来得太猛,温玉成压根没反应过来。他刚接到通知要汇报工作,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被扔进更大的担子。毛主席的意思很明白:北京卫戍区得有人扛起来,而且得是能打硬仗的人。温玉成就这样被点了将,当场接了北京卫戍区司令员的担子。这任命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背后是叶剑英等人的推荐和毛主席的信任,可对温玉成来说,这活儿来得太急,他心里估计也是一片懵。 上任后,温玉成没时间磨叽,立马投入工作。北京的防务得抓紧整顿,部队调动、部署调整,他一件件梳理清楚。那时候全国交通乱成一团,他还帮着周总理调度军力,把铁路干线理顺,恢复了运输秩序。1969年珍宝岛冲突一爆发,他又配合总参谋长黄永胜搞后勤,支援前线打仗。另外,他还盯着军队“样板团”的建设,想把部队战斗力再往上提一提。干这些事,他靠的是军人本色,踏实肯干,可政治上的弯弯绕绕,他就不太擅长了。这点后来也给他埋了雷。 温玉成在北京卫戍区干了两年,活儿没少干,可政治风向变幻太快。1970年,军委找他谈话,开门见山地说:“你不适应现在的斗争形势,调你去成都军区当第一副司令。”这话听着硬邦邦,温玉成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但他没吭声,敬了个礼就收拾东西去了成都。到成都没多久,1971年那场大事件波及面太大,他被牵连,职务没了,人也跌进了低谷。接下来的几年,他日子不好过,审查、冷遇接连不断,但他硬是没抱怨,军人那股倔劲儿还在。 到了1980年,风向变了。温玉成跟吴信泉、梁兴初几个老将一块儿找黄克诚要说法。黄克诚亲自查了案子,顶着压力给三人正了名。结论是:温玉成有点小错,但不处分,恢复大军区副职待遇。平反后,他没想着再往上爬,干脆离休,搬到南京过起了低调日子。他喜欢跑步,每天早上从中山门跑到中山陵,十多公里雷打不动,身体硬朗得让年轻人汗颜。1989年夏天,他查出肝癌晚期,没撑多久,10月29日就走了,74岁。他留话要把骨灰葬在井冈山,靠近老家兴国,可能想回到革命的起点,安安静静地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