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野战对决,明军也能打赢清军。明军步兵冲出锦州,八旗护卫精兵直接逃走,冲垮了附近蒙

野战对决,明军也能打赢清军。明军步兵冲出锦州,八旗护卫精兵直接逃走,冲垮了附近蒙古军营地,皇太极恼羞成怒。   东北女真,两次崛起,机缘不一样,发展情况也不同。金国女真与清朝女真,战斗力差别还是非常大,不是一档次。   1114年,阿骨打叫板辽国,麾下兵马才2500余人,建立金国。10年后,金军俘虏辽天祚帝,一年多之后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   区区2500余人的家底,金军灭亡辽国、北宋这两大强国才用12年。清朝的八旗劲旅与金军相比,差距非常大,从战斗过程可以看出来。   努尔哈赤起兵,与明朝对抗时已经有6万兵马,人口数十万。得益于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庇护,努尔哈赤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尾大不掉。   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人的努力,连关宁防线都突破不了。如果不是崇祯瞎指挥以及明朝气数已尽,遍地是农民起义,还有殖民者袭扰东南,清朝连入关资格都没有。   清朝的八旗,战斗力如何呢?客观看待历史,单兵战斗力未必比得上明朝的边防军,尤其是将领手下的“家丁”,这些人足饷足食,待遇好,故而愿意卖力,只是人数不多。   祖大寿,袁崇焕麾下名将,袁崇焕含冤而死后,辽东局势恶化。崇祯瞎指挥,不顾实际情况修筑大凌河,却没有相应的保障,导致明朝2万野战兵覆没,在辽东处于守势。   萨尔浒之战、辽阳之战、大凌河之战、浑河之战,明朝损失惨重,很多时候不是战斗的错误,而是朝政败坏,财政体系崩溃,影响到了明军作战。   明军野战中,也是可以击败八旗,祖大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清朝最骁勇善战的八旗护卫军,在明军步兵面前也出现溃逃现象,也是有意思。   1640年,皇太极苦于多次在宁锦防线受挫,决定让郑亲王济尔哈朗去修筑义州城池,开展屯田,与明军打持久战,试图拿下锦州。   城池修筑好,清朝开始大量运输粮食,并让睿亲王多尔衮出征,攻打锦州,遭到挫败。旋即,皇太极派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豫郡王多铎增援,参与进攻锦州。   清军重兵云集,祖大寿如何御敌呢?《清史稿》中有一段记载:八旗的护卫精锐锦州城外被明朝步兵击溃,清军参与战斗的“六旗”对明军产生恐惧,连战斗的勇气都没有。   史载:“祖大寿以步兵出战,左翼三旗骑兵避敌勿敢击。”   啥意思呢?八旗靠近锦州扎营,祖大寿率步兵冲出来,八旗是“避敌勿击”,直接选择逃走。   《清史稿》另有记载:“锦州战,明兵锐甚,六旗俱却。”清军都胆战心惊,不想跟祖大寿的士兵肉搏。   被明军步兵吊打的护卫军,是八旗最精锐的部队,也就是皇太极的亲兵。护卫军不敢血战,被明军冲垮,一路逃走,冲散了附近蒙古军阵地,导致将领洛哩阵亡。   洛哩,林丹汗麾下猛将,后投奔皇太极,追随岳托、多尔衮从强子岭入关,在中原劫掠一番,战斗力很强。   祖大寿的步兵冲垮八旗护卫军,蒙古军也遭殃,“左翼三旗巴牙喇兵击之不利,退入壕,明师环之,逼洛哩分守地。洛哩力战,没于阵。”   八旗惨败,济尔哈朗率兵增援,派鄂罗塞臣指挥镶蓝旗士兵阻挡祖大寿,又把附近的清军调过来,总算挡住了攻势,却依然心有余悸。   “六旗俱却”,八旗中有6旗退缩,让位于前线的济尔哈朗、多尔衮、豪格、多铎非常难堪,他们决定隐瞒不报,不告诉皇太极。   史载:“肃亲王豪格庇三旗之未战者,睿亲王多尔衮和之。”   清军战败,瞒住不报,鄂罗塞臣也得不到赏赐,否则大家脸上无光。天没有不透风的墙,八旗一连串失败,皇太极御驾亲征,一边流鼻血一边出征,他还是得到了前线的具体情况。   多尔衮、豪格被罚银送给鄂罗塞臣,并革除爵位,降为郡王,松锦之战结束后才恢复。可知,面对祖大寿的步兵,八旗护卫军,也不过如此,该逃走还是逃走。   可以说,明军野战也能击败八旗,单兵战斗力并不差。当然,能够压制八旗的明军步兵,是足饷足食的将领“家丁”,他们人数不多,却非常舍得卖力,战斗力一流。   将领的亲兵能打,却无法改变明军此时的困境。明朝气数已尽,关内到处是起义军,财税体系崩溃,崇祯不能堵住这个漏洞,无法稳扎稳打,持久作战。   松锦之战,明军若是粮饷充足,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按照洪承畴的作战方案来打,情况就不一样了。皇太极身体不好,战斗激烈,率先吃不消,一旦皇太极在阵前驾崩,明朝就迎来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