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这次放水淹巴基斯坦,对中国有影响吗?就这么说吧,印度这一招要是没人抗议,相当于给中国打前哨了,你能上游控水,我为啥不能? 印度这次关闭杰纳布河巴格利哈尔大坝的操作,直接打破了 1960 年《印度河用水条约》的底线。 根据这个被称为 “印巴关系最后防线” 的协议,巴基斯坦本应获得印度河 80% 的水量,而印度这次直接切断水源,还玩起了 “旱涝交替” 的把戏 —— 先断水让下游农田干裂,再突然泄洪冲毁即将收割的小麦。 这种操作就像往巴基斯坦的农业大动脉上扎针,直接导致旁遮普省小麦减产 30%,威胁全国粮食安全。 更关键的是,印度的行为给国际社会开了个坏头。如果上游国家可以单方面撕毁条约、操控水资源,那国际河流的治理体系就彻底崩了。 中国作为雅鲁藏布江的上游国家,自然会被外界联想到 “会不会效仿印度”。虽然中国一直强调 “和平利用水资源”,但印度的行为客观上让中国未来在处理跨境水资源问题时,面临更大的舆论压力。 并且,印度这次 “控水”,其实是在测试国际社会的反应。如果全球对印度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中国未来在雅鲁藏布江的水坝建设可能会面临更多阻力。 比如,印度一直反对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建设墨脱水电站,担心中国会效仿其 “控水” 策略。虽然中国多次解释水坝主要用于发电,不会改变下游水流,但印度的 “受害者” 叙事已经在国际舆论场占据了一定市场。 更麻烦的是,印度的行为可能会刺激其他国家的 “以牙还牙” 心态。比如,土耳其在幼发拉底河上修建水坝时,就曾以 “国家安全” 为由限制叙利亚用水。 如果这种逻辑被普遍接受,未来中国在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国际河流的开发,可能会面临更多 “上游霸权” 的指责。 不仅如此,印度这次 “控水”,暴露了国际水资源治理体系的脆弱性。《联合国国际水道公约》虽然规定了 “公平合理使用” 原则,但缺乏强制约束力。 印度正是利用了这一漏洞,以 “反恐” 为名行 “水霸权” 之实。这种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埃塞俄比亚在青尼罗河上修建水坝时,埃及曾威胁使用武力;土耳其在幼发拉底河上的水坝,已经导致叙利亚粮食减产。 这些案例叠加印度的 “示范效应”,可能让跨境水资源争端成为 21 世纪的主要冲突来源。 对中国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中国作为多个国际河流的上游国家,可能会面临更多 “水资源武器化” 的指责;机遇在于,中国可以通过推动多边合作,比如与下游国家签署水资源管理协议、共享水文数据,来塑造更公平的国际治理规则。 毕竟,在水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 —— 否则,今天印度的 “控水”,可能就是明天全球的 “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