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飞行员李通驾驶载了200多枚航弹的歼-10进行夜间飞行训练时,“啪”的一声后,发动机罢工了。重新开车失败,准备跳伞时,却发现前方竟是灯火通明的居民区,此时,距离机毁人亡只有198秒…… (信息来源:2015年10月13日 中国军网——歼10坠毁飞行员跳伞后步行半小时 借电话自救) 2015年9月19日,塞北上空笼罩着深不见底的夜色,空军航空兵某部的参谋长李通正操控着他的歼-10战机,全身心投入到一场夜间对抗空战训练中,当时的情形看上去并无异样,仿佛只是例行公事,引擎的轰鸣在夜空中回荡,谁知,仅仅13分钟后,一声突兀的“啪”响,划破了这份宁静,也彻底改变了这架战机和李通接下来的命运。 单引擎战机,发动机一旦熄火,飞机就没了动力,直挺挺往下掉,对李通而言,这无异于晴天霹雳,他第一时间向指挥中心报告了这要命的情况,手脚不停歇的同时,尝试各种紧急程序,妄图使发动机“起死回生”,然而,两次努力均告失败,飞机的高度正逐渐被夜空吞噬。 “现在高度?”地面指挥中心的声音透着焦急。 “高度1500。”李通沉稳回答,但内心的波澜可想而知。 “再看一下,不行就跳伞!”指令果断而急促。 跳伞?对任何飞行员来说,这都是危急关头保住性命的最后选项,可是,李通低头一看,机翼下方,是星星点点、连成一片的灯火,那是一个村庄,他心里咯噔一下:如果他就这么一走了之,飞机上那2吨多的航空燃油,还有那200多发航炮弹,一旦在村庄上空或者附近爆炸,后果简直不堪设想,那一刻,跳伞这个词,变得异常沉重。 “对向无人区,”几乎没有丝毫犹豫,李通做出了选择,他强行压下身体求生的本能,紧握操纵杆,硬是把这架急速下坠、失去动力的“铁鸟”,朝着左侧一片漆黑的无人山区扳去,一边是不断降低的高度,一边是夜幕下轮廓狰狞的山峰,他又一次尝试启动发动机,依旧是徒劳。 “现在高度?” “高度1000。” “不行就跳伞!”指挥中心的指令再次传来,语气比刚才更急了,李通心里清楚,留给他的时间,一秒比一秒少,但他还是咬着牙,一次又一次地压杆、转弯,小心翼翼地避开地面上每一片可能意味着人烟的灯光。 直到飞机高度掉到351米,这个高度对于一架失速下坠的战斗机来说,几乎是贴着地面了,李通终于确认,飞机正朝着预想中的无人山区飞去,下方再无灯火。 就在这时,他才猛地拉下了弹射座椅的拉环,一瞬间,他被弹射出座舱,几乎是同时,他扭头看到自己的战鹰,像一颗流星般一头扎进了不远处的山谷,随即腾起一团巨大的火球,照亮了半边夜空。 降落伞“嘭”地一声在空中张开,李通随即重重地摔在了一个山坡上,背部传来一阵钻心的剧痛,他挣扎着爬起来,打开应急手电筒,借着微弱的光芒打量四周,才发现自己落地的位置也相当惊险,前面不远处,是一道深不见底的沟壑;而身后几米,则是一个不小的水塘,要是落地时再偏那么一点点,后果真是不好说。 在漆黑的山林中,李通强忍剧痛,摸索前行,最终寻得一户村民家,借得电话与部队取得联系,从发动机空中停车,到他成功跳伞,这期间他历经诸多磨难,这惊心动魄的198秒,每一秒都是与死神的较量,他用自己的专业、胆识和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守护了地面无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得知李通的壮举,村民们既后怕又感激,村民孙德生说:“飞机出事的时候,我们一家七口人正在吃晚饭,飞行员要是早一点跳伞,那顿饭,可能就是我们一家最后的晚餐了!”另一位村民刘宏波也由衷地感慨:“他心里装着老百姓,老天爷心里也装着他呢,”这话朴实,却道出了人心。 经过二十多天的治疗,李通康复出院,但仍需静养一个月才能彻底恢复,在接受采访时,他平静地讲述了整个事件的经过,仿佛那只是一次略有波折的常规飞行训练,这份平静背后,是融入骨血的使命感,他说道:“我一定听从医院的安排,争取早日康复,重新回到自己的团队,回到自己的岗位,继续战斗。” 李通的故事,与其说是一次惊险的飞行事故,不如说是一次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展现。在生死一线,他没有选择最简单、对自己最有利的“一跳了之”,而是把生的希望首先留给了地面上的陌生人。 和平年代,我们似乎离硝烟和牺牲远了,但这种在关键时刻能把他人安危置于个人生死之上的选择,任何时候都显得格外珍贵,也更发人深省,试想,在那短短的三分多钟里,面对同样的绝境,又有多少人能做出和他一样的抉择呢?这恐怕不仅仅是飞行技术和过人胆量的问题,更深层次的,是一个军人,乃至一个人的“底色”问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