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阎锡山的小儿子回到山西忻州,在老宅门口老泪纵横。然而就在他抬脚准备回家时,却被一旁的工作人员拦了下来:“同志,你还没买票呢?不能进。” 阎志惠愣了一下,下意识摸了摸口袋里的美金,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抓着他的手说:“志惠啊,替爹回河边村看看……”他张了张嘴,想说“我是阎锡山的儿子”,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身后排队的游客不耐烦地催促,他只得默默掏出钱,接过那张印着老宅全景的门票。 阎锡山的老家在五台县河边村(现属定襄县),这里曾是晋北最气派的庄园。阎家祖辈靠“吉庆昌”钱庄发家,到阎锡山这一辈,更是成了山西响当当的人物。 他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成了山西都督,统治山西近四十年,被人称作“山西王”。 老宅始建于1913年,占地三万多平方米,27个院落、近千间房屋错落有致。东花园的石雕、西花园的假山、都督府的飞檐斗拱,无一不彰显着阎家的显赫。 阎锡山的六个儿子中,老五阎志惠最得他欢心。志惠从小在太原督军府长大,出入有卫兵敬礼,吃饭有厨师伺候,连学堂都是专门请的先生。可谁也没想到,这个最受宠的儿子,后来竟成了让阎锡山最头疼的人。 1948年,解放军围困太原,阎志惠跟着家人逃到上海,又辗转去了台湾。在台湾的日子并不好过,阎锡山退居二线,阎家的威风也大不如前。志惠想起二哥阎志宽临终前的托付,决定去日本投奔二嫂赵秀金。 这一去,却掀起了轩然大波。赵秀金比志惠大六岁,温婉贤淑,两人在异国他乡相互扶持,渐渐生出了感情。 当志惠带着赵秀金回到台湾时,阎锡山气得摔了茶碗:“你娶你二嫂,让阎家的脸往哪儿搁!”父子俩大吵一架,阎锡山甚至放话要断绝父子关系。 1957年,阎志惠带着赵秀金和两个孩子定居日本。阎锡山多次派人劝他回台湾,都被他拒绝了。他在日本开贸易公司,偶尔给父亲写信,却再没得到过回信。 直到1960年阎锡山病逝,志惠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后来他才知道,父亲临终前反复念叨:“志惠要是能回来接班就好了……” 1992年,两岸关系缓和的消息传来,阎志惠坐不住了。他带着妻子赵秀金,揣着父亲的遗像,踏上了回乡之路。 一下飞机,他就直奔河边村。远远望见老宅的青砖灰瓦,他的眼眶突然湿了。可走近一看,门口的牌子变了,曾经的“阎公馆”变成了“阎锡山故居”,售票处前排着长队,游客们举着相机咔嚓咔嚓拍照。 他买了票,跟着人群往里走。东花园的假山还在,只是水池里的金鱼换成了塑料的;西花园的窑洞修缮一新,墙上挂着阎锡山的生平介绍。 老宅里的陈列让阎志惠有些恍惚。民俗博物馆里,农家的纺车、花轿、雕花床一应俱全,墙上还挂着阎锡山推行“六政三事”时的老照片。 离开老宅时,夕阳把青砖灰瓦染成了金色。阎志惠走到门口的枣树下,捡起一颗青枣,放进了口袋。这是父亲最爱吃的脆枣,当年老宅的院子里种满了枣树,每到秋天,孩子们就挎着竹篮打枣子。 回美国后,阎志惠把青枣夹在父亲的遗像里。他常常对着照片发呆,想起在老宅看到的一切:修缮一新的房屋、络绎不绝的游客、褒贬不一的评价。他知道,父亲的是非功过,早已不是他们阎家的私事,而是历史的一部分。 如今,阎锡山故居成了国家4A级景区,每年都有不少后人来祭拜。老宅门口依然要收门票,但阎志惠觉得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局——它不再是阎家的私产,而是属于所有愿意了解那段历史的人。 阎锡山一生奉行“中的哲学”,讲究“发于仁,归于中”。他在乱世中求生存,在夹缝中求平衡,最终却没能平衡好家国与亲情。而阎志惠,这个曾经叛逆的儿子,在岁月的冲刷下,终于读懂了父亲那些看似矛盾的选择背后,是一个旧时代人物对家族、对故土最深沉的眷恋。
猜你喜欢
同学的爸爸去世后,她妈妈心情不好,同学就接妈妈去家里住。吃饭时,同学的婆婆说
2025-05-08
吴梓晨呀
婆婆生日,全家除了我女儿和大外甥女没到,都来齐了。我女儿在国外不可能回来,大
2025-05-08
刘洛寒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