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人物珐琅彩盘
珐琅彩作画技艺源于十五世纪中叶的欧洲,尤其盛行于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清康熙年间解除海禁,伴随着东西贸易交往的频繁,西洋珐琅彩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世称“洋彩”,清宫称其为“广珐琅”。中国宫廷瓷胎画珐琅,始于清康熙晚期。十七世纪末,德国炼金术士将金粉入珐琅彩,引起康熙皇帝极大兴趣。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喜欢钻研西方科技的康熙皇帝聘请法國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并在宫廷内务府珐琅处指导烧造画珐琅瓷器,其式样、图案特点主要用以中国传统人物故事为主。清康熙时所制作的珐琅瓷用料都是进口料,釉色温润、浑厚、饱满,极具皇家宫廷气派,达到了有清一朝的巅峰之作。此件文物现藏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校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