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斯大林激动地跳了起来,高呼:“干得漂亮!”丘吉尔激动得热泪盈眶,而蒋介石兴奋得整夜未眠。 那日清晨,阳光尚未完全洒满珍珠港的海面,日军的战机便如潮水般从天而降,投下成吨炸弹,将美军太平洋舰队击得措手不及。 黑烟腾空,钢铁破碎,火光映照在惊愕与愤怒的目光中,世界历史的齿轮在那一刻猛然加速。 消息传来,仿佛一声惊雷,震撼着整个地球,也震碎了几个权力核心中本已绷紧到极致的神经。 莫斯科的夜还未完全沉寂,克里姆林宫内,斯大林一夜未眠。 他已经习惯了这种节奏,自从德国撕毁条约,挥军东进的那个夏天开始,他就再也没有真正地放松过。 几小时前,他还在一份情报上签了字,德军装甲部队逼近莫斯科西郊,情况危急到连指挥部是否转移都被提上了议程。 当外事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匆匆递来一份刚刚截获的电报时,斯大林的眉头微微一动。电文简短,只有一句话:“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舰队遭重创。” 沉默持续了几秒,他缓缓抬起头来,神情先是迟疑,继而闪现出一种几乎可以称为狂喜的情绪。 他猛地站起身来,推开椅子,竟然拍案高呼:“干得漂亮!”这是少见的情绪外露,他的眼神在阴影中泛着光。 他明白,这一击意味着什么,日本终于对美国下手了,美国不可能再袖手旁观。 一个巨大的新战场就此展开,德国将不得不重新调整它的战略计划,而苏联,终于能有一丝喘息的空间。 他来回踱步,像一个棋手在看到对手犯错之后,那种即将扭转败局的狂热充盈在他体内,他命人立刻召集政治局成员,一场紧急会议随即召开。 而这一次,他的语气不再压抑,那是一种预感胜利即将到来的坚定与兴奋。 与此同时,在万里之外的伦敦,丘吉尔正在首相府里与参谋长们讨论关于北非战线的情报。 窗外细雨绵绵,壁炉中炭火微跳。 他已习惯这种孤独的坚守,自1940年法国投降以来,英国几乎成了欧洲抵抗纳粹的最后堡垒。 数百次空袭已将伦敦变得千疮百孔,而他的内心,也在这场持久战中一次次被现实磨砺得冷静而坚定。 当助理悄声将电报递上来时,他先是皱起眉头,待看清那令人难以置信的内容时,他身体微微一震,嘴角竟不自觉地上扬了。 他抬头看了看众人,声音压得很低,但带着一种压不住的情感:“美国人,终于被拖下水了。” 他站了起来,望着炉火,眼神逐渐变得柔和,仿佛火光中燃烧的不是煤炭,而是重燃的希望。 他走到书桌前,打开日记,工整地写下一句话:“今晚,我安然入睡。这场战争,我们赢定了。” 这是他少有的轻松时刻,在这之前,无数夜晚他在作战室里一遍遍分析兵力配置图,而如今,那个巨人美国,终于醒了。 远在东方,中国陪都重庆的空气依旧被浓厚的雾气笼罩。 蒋介石刚刚结束一天的会议,回到住所,疲惫却无法入眠。 夜色中,电话骤响,特务头子戴笠在那头语气急切:“校长,美国被日本偷袭了,是在夏威夷,珍珠港。” 蒋介石顿时坐直了身子。他没有立即说话,静静地握着话筒,任由电话那头继续报告各种情报。 他的脑海中却已迅速展开一幅战略版图,日本这一步,看似打击了美国,却注定点燃了它复仇的烈焰。 这个太平洋对岸的国家,不再有选择回避的空间,而中国,终于等到了不再孤军奋战的那一天。 他披上军服,走到地图前,久久不语,那是一张被针脚和线条标满的中国地图,每一处战场,每一条铁路他都了如指掌。 这四年,中国孤立无援,苦战不退,如今终于等来了战略格局的根本变化。 他命人备茶,亲自提笔写下一封给罗斯福总统的信,称之为“战友之信”,言辞恳切又富远虑。 整个夜晚,他未曾合眼,会议接着开,电报接着发,而他始终坐在书桌前,像一个终于等到援军的守城将军,一刻也不肯松懈。 珍珠港的浓烟仍未散尽,但它的回响却已远远传到了欧亚大陆。 信息来源:央视网——[世界战史]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美国变成了战争的参与者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