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北大著名教授的夫人陈司寇,在96岁时,采取了“断食断水”的方式,四天后去世。 她

北大著名教授的夫人陈司寇,在96岁时,采取了“断食断水”的方式,四天后去世。 她留下的一些观点,看了如同“醍醐灌顶”,给人非常大的启迪。 陈司寇老师,北京101中学教师,著名教授赵宝煦的夫人。 【赵教授,曾是政治学家,当代中国政治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生前为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政治学会顾问,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会名誉会长,香港《中国研究》学刊顾问,香港中国研究基金会名誉主席。】 2012年,90岁的赵教授病逝,只留下91岁的妻子陈司寇一人。 陈老师,虽然年龄过了九旬,但人非常豁达。当时的她,身患多种疾病(包括肾癌、尿毒症和中风),可心态非常好。 她在临终前的一段时间内,接受一次采访时,谈到了自己看待人生的一些观点。 【第一,人过了70岁后,比较难过,一是因为病痛,二是因为孤独。】 在陈老师看来,老人的生活空间变小了,如果调整不好心态,容易患“抑郁症”。 很有道理啊! 【第二,每周子女们都来看望我,我让儿子不用每周都来,两周来一次就行了。】 陈老师认为,子女有子女的事情忙碌,不用每周都来,不用背负一种使命来看望。 认同这个观点。 【第三,人生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有目标。】 陈老师对这个进行了举例,例如童年时期的目标就是玩,青年是学习,中年是工作养家,老年也要有目标啊,没有目标的人生特难受! 如果要健康,就要有治病的目标,尽量减少疼痛。 如果开展各种爱好,只要条件允许,那就及时去学习。 【第四,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对我的启迪: 一个人是否健康,有三个方面影响,一是遗传,二是养生和锻炼,三是生活习惯。后两个非常重要。 这样说吧,一个人身体的好与坏,如果自己不操心,没人能帮得了你。 【第五,要有毅力,要做自己应该做的,而不是只做自己喜欢做的。】 很认同陈老师的这句话,很多人不喜欢做家务,但那是应该做的。很多人喜欢看手机,但那是需要克制的。 【第六,精神上要有境界,文化生活要丰富。】 可以这样理解:人老了,一定要有一些爱好,要有一些关注点,否则,会空虚,会无聊。其实,中青年时期,何尝不是如此? 要会填充自己的生活,多读书,多思考,甚至多社交。 【第七,要不怕死、不爱钱,要能放下自我。】 对我的启迪: “死”是自然规律,“怕”是没有用的,坦然面对,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黄泉路上无老少,谁也不知道,先走的是谁。 很多人老了后,喜欢锱铢必究,大可不必,计较越多,烦恼越多。 如果经济上收入不足,那就少花一些。如果充裕,那就多花出去一些,或者多给儿女一些。 钱这个东西,越是在乎,痛苦就会越多。 人生一世,该放下就得放下,不要为了过去的错误而懊悔,也不要为了未曾发生的事情而焦虑。 人生就是一段单向的旅程,你已在车上,不要怕未来,怕了没用。也不要悔,后悔也没有任何作用,发生的错误是没办法纠正的,只能提醒下次少犯或不犯。 说实话,看陈司寇老师的临终前地感悟,人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人生就是这样,越是在意、越是计较,越是痛苦,不如积极面对现在和未来,坦然走向未来生命的归去。 2017年10月,96岁的陈老师选择自行断食断水,最终在绝食四天后离世。 这是一种勇气,也是一份豁达。行动不一定要效仿,但心态值得学习!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