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选打工人”或有基因密码?研究发现SIK3基因突变使部分人群天生“短睡”暂无负面影响 一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最新研究指出,一种罕见的基因突变可能赋予少部分人群“自然短睡”的能力,即每晚仅睡三至六小时却依然精神充沛、无明显健康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成年人每晚需要约八小时睡眠以维持身体与大脑功能。然而,科学界注意到少数个体即便长期睡眠不足六小时,仍能维持良好的认知和健康状态,被称为“自然短睡者”。 科学家在对他们的基因分析中发现了一个与睡眠时长减少相关的特定基因突变,该基因为SIK3。实验显示,携带此突变的小鼠相较于对照组,每日睡眠时长平均减少约31分钟。 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发现,该突变影响的SIK3基因编码一种在神经元突触间活跃的酶。他们推测,这种突变可能通过促进大脑的稳态调节机制,加速大脑在睡眠中的恢复过程,从而减少所需的睡眠时间。此前的研究已发现其他数个与自然短睡眠相关的基因变异,但不同个体间的突变类型存在差异。 研究人员表示,虽然SIK3基因的突变相较于小鼠总睡眠时间(约12小时)减少幅度不大,但其与大脑稳态的关联为理解睡眠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未来,通过对更多自然短睡眠者进行基因分析,有望更全面地揭示人类睡眠需求的遗传基础,并为开发针对睡眠障碍的疗法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