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张涵予20万买了一张罗汉床,好友马未都来家里赏玩,没想到他一看见这床,竟倒吸了一口凉气,脸色顿时凝重起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张涵予第一次见到那张罗汉床,是在一个清冷的午后,他走进北京某处古玩大院,本只是想随意转转,打发拍戏间隙的空闲时间,可就在那一刻,他的目光定格在一张黑漆木床上,三面围板嵌着绞胎瓷片,包浆温润,造型古朴中透着一股难以言表的气韵,那一瞬间,他明白,自己遇上了命中注定的物件,这种感觉并不是因其价值或稀有,而是源自一种莫名的心动——仿佛前世就曾与这张床有过交集。 其实,张涵予对古典家具的热情,并非一时兴起,也不是从这张床开始的,他的收藏兴趣早在童年就已悄然萌芽,他出生在北京,自小生活在四合院与部队大院之间,那些旧家具、老器物、斑驳的木门窗,构成了他对“家”的最初印象,长辈常带他参观故宫、文化宫的展览,那些红墙金瓦间陈列的文物,一点点在他心中埋下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好奇。 进入演艺圈之后,张涵予的收藏之路也慢慢展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在为外国电影做配音时,收入并不丰厚,却常常带着微薄的片酬在周末钻进潘家园,在那个旧货市场里,他翻看各种家具、瓷器、摆件,眼力还不够老道,时常买到仿品,但他从不气馁,每一次“上当”,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他渐渐意识到,仅凭兴趣和热情还不够,要真正走进这个领域,必须系统学习、认真积累。 真正令他走入明清家具艺术大门的,是一次偶然的结识,他在北京拍戏时,邂逅了古典家具藏家梁广平,对方在大山子附近经营着一家古家具展厅,里面陈列着各种明清官帽椅、雕花案几、顶箱柜,件件皆有来历,张涵予在这里买下了人生中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藏品——一对清代官帽椅,花了将近两万元,是他当时片酬的大部分,可他毫不犹豫,因为他看得出,这些家具不仅是实用之物,更是承载历史的“活文物”。 此后,张涵予的收藏步伐逐渐加快,他不是那种广撒网型的买家,相反,他的眼光极其专一——专注于明清家具,尤其偏爱硬木类器物,如紫檀、黄花梨,讲究造型比例、工艺细节和包浆状态,他不追求数量,而重视品质与缘分,每一件家具的来历、制作工艺、使用痕迹,他都要一一了解,务求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那张罗汉床,便是他收藏生涯中的一个高峰,当初,他只是一眼就被吸引,却被告知这床已被一位外国买家预定,他虽然失落,却并未死心,回家后脑海中始终浮现那张床的轮廓,几天后,命运似乎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原来的买家因故终止交易,床重新开放出售,他立刻凑出五万元定金,余下十五万则分期付款,一边拍戏一边还款,那段时间他几乎是“为床而演”。 把床搬进家中并非易事,那是一张三米长的大家伙,他所住的八楼住宅根本容纳不下完整的进门路径,于是,他干脆拆了防盗门,雇了四个壮汉一点点把床抬上楼,前后折腾了两个小时,家具安置好后,家中格局也随之调整,他的妻子一开始颇有微词,觉得这件大物件突兀且不便,但慢慢地也被它的气质所折服。 这张床不只是一件收藏品,更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多年的失眠症,在换了这张硬木床之后竟然缓解了不少,他喜欢在睡前盯着床头的雕花发呆,想象着数百年前的文人是否也在这样的床上翻书作诗,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让他意识到,收藏不仅是一种物质占有,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形式。 为了更深入理解这些家具的文化底蕴,他开始系统学习相关知识,他买下大量关于明清家具的图录与研究书籍,翻阅《明式家具研究》《中国古典家具图谱》等专业文献,逐渐培养出“远看辨木、近看工”的眼力,他能从榫卯结构判断工匠水准,从雕刻题材识别地域风格,甚至能通过包浆判断出家具所处的气候环境。 他的收藏行为也逐渐从个人兴趣上升为文化责任,他不追逐市场热点,也从不把古董当作变现工具,即便有人高价求购,他也一概拒绝,他的理念很明确:这些老物件,不是用来赚钱的,而是祖先留下来的文化见证,一次业内展览向他借展罗汉床,他欣然同意,并亲自运送、布展,只为让更多人看到并了解这段历史。 信息来源:张涵予:从五料影帝到家具收藏家2013年10月31日16:07《古典工艺家具》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