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2017年,广东83岁老太太将60粒安眠药碾碎放入儿子的粥里,用勺子喂进儿子嘴中

2017年,广东83岁老太太将60粒安眠药碾碎放入儿子的粥里,用勺子喂进儿子嘴中,亲手杀死了46岁的智障儿子,当一切结局后她选择了自首,哭着对法官说:“我实在是养不动他了。” 2017年霜降次日,广东中山的晨光透过纱窗,在83岁林秀芳的银发上镀了层薄霜。 她望着床上蜷缩的儿子阿明——46岁的身躯因唐氏综合症永远停留在孩童般的佝偻姿态,嘴角还挂着昨夜呕吐的残渍。 床头柜上的降压药瓶空了一半,心脏病急救药盒的红色警示灯在晨光中明明灭灭。 铝锅里的白粥咕嘟作响时,林秀芳想起1971年那个雷雨夜。 产房里,医生捧着皱巴巴的婴儿摇头:"染色体异常,以后怕是难养活。 "丈夫蹲在走廊抽完第三支烟,用布满机油的手接过襁褓:"自家孩子,砸锅卖铁也得养。" 谁也没想到,这个决定让他们在接下来的四十六年里,无数次徘徊在医院与家之间。 2013年丈夫突发心梗离世的那晚,阿明把玻璃杯摔在地上并不断尖叫,林秀芳跪在地上捡碎片,血从指缝渗出,在瓷砖上画出暗红的轨迹。 那时她还能背着120斤的儿子上下三楼,如今连拧毛巾都要歇两次——高血压和冠心病像两条毒蛇,紧紧缠住她衰老的身躯。 2017年11月5日清晨,林秀芳把60粒安眠药碾成粉末,白粥的热气蒸腾着粉末。 阿明用沾满口水的手抓向碗沿,她轻轻拍开:"儿啊,喝了这碗粥,咱们就不用再遭罪了。" 瓷勺触到干裂的嘴唇时,她忽然想起阿明七岁那年,自己背着他走了二十里山路去县城看病,伏在肩上的小身子热得像团火,却一声不吭。 报警电话是在午后两点拨通的,值班民警小李看着眼前拄着拐杖的老人,以为是恶作剧,直到推开卧室门——阿明的身体已经僵硬,枕边摆着叠得整整齐齐的旧校服,那是他唯一穿过的"体面衣服"。 床头柜上的日历在2017年11月5日画着红圈,旁边写着:"阿明,妈妈带你回家。" 社区调解员王大姐的证词让法庭陷入沉默:"老太太每天用轮椅推着阿明晒太阳,逢人就说'我儿今天会笑了'。" 法医报告显示,阿明体内的药物浓度足以让成年人昏迷,但老人刻意控制了剂量——她怕儿子痛苦,更怕自己下不了手。 "我不是杀人犯,我是怕他没人管啊!"林秀芳的哭诉撞在法庭的吸音板上,大儿子蹲在角落抹泪。 他曾提议送弟弟去福利院,却被母亲指着丈夫的遗像骂:"你爸走的时候说过,要一家人死也死在一块儿。" 这句话,让他在父亲去世后,每个周末都从广州驱车百公里,带回阿明爱吃的叉烧包。 2018年春,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书送达时,林秀芳正在社区志愿者的陪同下,给阿明的墓碑描红。 "三年有期徒刑,缓刑四年"的判决让法警小陈红了眼眶——他见过太多恶意杀人案,却第一次为凶手感到心疼。 这起案件并非孤例,2016年江苏,62岁父亲用农药结束智障女儿生命;2018年四川,75岁母亲闷死瘫痪儿子后割腕。 民政部数据显示,全国有1200万智障人士,其中60%由家庭独自照料,而照料者平均年龄超过65岁。 这些藏在市井巷陌的故事,共同指向一个残酷现实:当衰老与疾病叠加,家庭照料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压垮的是两代人的尊严。 "法律的终极目标,是让人间少一些不得不犯的罪。" 林秀芳的故事,是贴在社会肋骨上的创可贴:当我们赞美母爱的伟大时,更应看见背后的制度缺失;当法律举起惩戒之剑时,也需为人间至暗时刻留一盏灯。 老人床头的相框里,1971年的全家福依然鲜艳,年轻的父母抱着襁褓中的阿明,大儿子举着满分试卷站在旁边。如今相框玻璃上落满灰尘,却擦不去照片里的笑容。 这场因爱而起的"犯罪",最终让法律学会了弯腰——不是纵容,而是承认:在命运的重负下,有些选择虽然错误,却藏着人性最本真的温度。 真正的文明进步,始于我们学会在制度之外,为那些被生活逼到墙角的人,留一条带着尊严的出路。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 澎湃新闻|《广州八旬母亲“因爱杀子”被判三缓四,检察长解释从宽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