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夏天,伊斯坦布尔的空气闷热,街头巷尾传来的是压抑的沉默,就在这年8月10日,一纸协议把奥斯曼帝国七百年的土地拱手交出。 这个被称作《色佛尔条约》的文件,让老百姓几乎一夜之间成了“无国之人”,权力的天平彻底倾斜,西方列强坐在谈判桌上,把地图一张张裁剪。 条约签署地在巴黎西南的色佛尔郊区,那天,奥斯曼帝国的代表穿着笔挺,低着头,默默签字。 他们没得选,英法等国早就分好了利益,只等这个形式过场,这个条约让奥斯曼帝国丧失了七成以上的领土,从180多万平方公里,被压缩成不足50万。 土耳其人最痛的,不是失去土地,而是连尊严都被人碾碎。 先说希腊,他们那时干劲十足,提出“伟大理想”,想把拜占庭的老家底找回来。 他们看上了土耳其西部的小亚细亚,尤其是士麦那,也就是今天的伊兹密尔,英法支持他们,让他们派兵上岸。 一上来就是万人部队,像归乡一样走进伊兹密尔,但土耳其人没忘事,乡亲们被强行赶出房子,城里贴满了希腊标语,火药味从街口一直弥漫到乡村。 事情没那么简单,凯末尔,这个后来被称为“现代土耳其之父”的人,组织起民族军,在安卡拉成立了新政府,他没承认这纸条约,开始四处征兵打仗。 1922年,土耳其军队在杜姆卢普纳尔打了一场决定性的胜仗,把希腊军队赶下海,希腊人撤退得急,港口乱成一锅粥,最后只能坐船逃回欧洲。 英国也没闲着,他们看中的,是中东的油,伊拉克是个宝地,尤其巴士拉,地下埋着的是黑金。 英国人以“委任统治”之名,把伊拉克纳入势力范围,还搞定了巴勒斯坦地区,一直到约旦河。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插旗,修铁路,设军营,目的很直接:控制从波斯湾到苏伊士运河的命脉。 法兰西人当然也想分杯羹,他们要的是叙利亚和黎巴嫩,尤其是贝鲁特港口,是地中海的重要出入口。 法国还想把触角伸到安纳托利亚东部,搞了个所谓的“影响区”,但土耳其人不给面子,军队一上来就碰钉子,那边的势力没站住脚,只好退回叙利亚老窝。 意大利的算盘也响,他们早在一战末期就占了多德卡尼斯群岛,还想染指土耳其南岸。 虽然跟英法比起来地位没那么高,但他们硬是拿下了罗德岛等地,增加了地中海舰队的活动半径。 意大利人嘴上说是为了“海权安全”,实际是想弥补在欧洲战场没分到地盘的损失。 这次分地,还带上了亚美尼亚,列强支持他们建国,划了一块黑海东岸到凡湖的地盘,算下来有10万平方公里。 亚美尼亚人高兴了没两年,土耳其东部的民族军开始反击,他们没法抵挡,只守住几个山头。 最后这块地又被土耳其收回去了,亚美尼亚的梦想只能挂在地图上。 还有两个角色,虽然没分到多少地,但也值得一提,一个是库尔德人,条约上写着他们可以自治,还画了范围。 但新生的安卡拉政府根本不认账,库尔德人几次起义都被镇压,这个问题一直拖到今天都还没解决。 另一个是汉志王国,就是现在麦加那边,表面上是独立了,英军还帮他们赶走奥斯曼守军,但好景不长,后来被阿卜杜勒·阿齐兹统一成沙特,王国也就成了历史。 条约公布之后,伊斯坦布尔一片混乱,老百姓怨声载道,宗教领袖、军官、商人都被条款惊呆了。 凯末尔趁这个机会,发动全国动员,他说:“我们不是亡国奴,要拿回我们自己的东西。”土耳其人从各地赶来参军,连牧羊人都扛起步枪。 经过三年的战斗,他们把英法扶持的政府赶出伊斯坦布尔,把希腊军赶出小亚细亚,把外国势力赶回海那边。 到1923年,《洛桑条约》签了,之前那份被骂成“卖国书”的《色佛尔条约》,正式作废。 土耳其保住了东色雷斯,收回了伊兹密尔,也守住了安纳托利亚的心脏地带。 虽然比起昔日奥斯曼版图仍缩小很多,但至少保住了一个完整的国家,更重要的是,那是他们打回来的,不是谈判换来的。 这段历史,不只是土地分割那么简单,它让土耳其变了,也让中东变了,那些地图上的线,是用战争和鲜血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