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从某种角度而言,此次印巴空战,印度空军实则是输给了半个中国空军!
此前,印度空军派出4架号称“南亚最强”的“阵风”战机,对巴控克什米尔发起突袭,然而却被巴基斯坦方面的雷达预先锁定。巴基斯坦空军迅速出动歼 - 10C和“枭龙”Block3进行拦截,歼 - 10C搭载的电子战系统瞬间致使“阵风”的雷达屏幕布满干扰雪花,通信频道也充斥着刺耳的噪音。一架“阵风”试图发射“流星”远程导弹,却因丢失目标,无奈弃弹逃离,最终被巴军的PL - 15导弹击落。更令印度颜面尽失的是,巴军随后发射的导弹,凭借中国北斗系统厘米级的精准定位,准确命中了印方军事指挥部。
这场空战的背后,是巴基斯坦空军长达60年的“中式化”发展历程。自1965年引进中国歼 - 6战机起,直至如今装备的歼 - 10CE、“枭龙”Block3,巴空军已构建起以中国装备为核心的作战体系。特别是歼 - 10CE,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与PL - 15导弹,其性能远超印度现役的所有战机。就连巴军的预警机也是中国制造的ZDK - 03,该预警机与数据链配合,实现了战场态势的单向透明。也难怪印度网友感慨:“我们的对手其实是半个中国空军” 。
值得一提的是,由中方提供的ZDK - 03预警机搭建起空中指挥核心,再配合地面反隐身雷达,成功捕捉到印度战机的行动轨迹。这种多元化的装备体系,既充分发挥了中国装备体系化作战的优势,又保留了美式战机的操作经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作战风格。
反观印度空军,其暴露出来的短板令人震惊。首先是装备维护方面的难题,被击落的苏 - 30战机正是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组装,而这家公司此前维修的米格 - 21战机事故率高达30%。其次是战术体系的分裂,作为主力的“阵风”战机来自法国、苏 - 30来自俄罗斯、米格 - 29来自乌克兰,三国装备的数据链系统无法兼容,导致空中编队难以协同作战。最为致命的是其预警体系的缺失。
如今,印军参谋部不得不重新审视,耗费巨资打造的“万国牌”空军,为何在体系对抗中如此不堪一击?当“中国制造”与“印度组装”相遇,分出高下的不仅是战机性能,更是国家工业实力在时代发展中的差距。以这样的实力,印度还妄图成为制造业强国、南亚强国,这难道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