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四川长寿县工作组在一户地主家中,搜出一张25年前的百元欠条。此事立即在全村传开,甚至惊动了中央,就连开国元帅朱德都亲自过问! 1922年,时任川军少将旅长的朱德深受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影响,认识到仅靠传统军事斗争无法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遂毅然决然抛弃了职位,远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以求找到救国的真理。 当时,他在担任川军少将旅长期间,就已经深切感受到旧中国社会的黑暗腐朽和普通民众的苦难,他迫切希望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同时,他也开始接触到一些进步思想和革命书籍,如《新青年》、《向导》等。 这些思想和书籍对朱德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逐渐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因此,他决定放弃军旅生涯,远赴欧洲学习马克思主义。 1922年秋天,朱德抵达柏林,进入柏林大学学习。 在柏林大学,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1923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柏林大学的学习和活动,为朱德日后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卓越的革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4年,朱德进入哥廷根大学哲学系深造。在哥廷根大学,他继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开始积极向留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 他经常组织留学生举行讨论会,宣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传播革命思想。在他的影响下,一批中国留学生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朱德还积极发展组织力量。他与其他留学生一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哥廷根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 支部成立后,积极组织留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革命活动。在朱德的领导下,哥廷根支部成为当时德国最大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在旅欧留学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25年,朱德结束在德国的学习,回国参加革命。他回到国内后,立即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去。 在随后的几年里,他参加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就在这一年,朱德结识了傅德辉,后者是四川一户富裕地主家的公子,性格开朗、热心公益,一直想通过兴办实业为国效力。 两人志趣相投,很快成为挚友。 1925年,朱德参加德国共产党的罢工运动被捕,不久被驱逐出境,准备前往苏联继续学习。但他经济拮据,路费不继,这时傅德辉二话不说拿出100块大洋借给朱德。 朱德写下欠条表示日后一定还清,随后离开德国踏上学习之路。 朱德和傅德辉的友谊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帮助,更体现在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在朱德前往苏联留学期间,傅德辉经常给他写信,分享国内的最新动态,并鼓励他坚定信念,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 朱德也经常给傅德辉回信,讲述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对革命的思考。在这些信件中,他们互相倾诉着对祖国的思念和对革命的憧憬,他们的友谊也在信件的往来中不断加深。 1927年,朱德回到中国,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他经历了无数次战斗,身负重伤,但始终没有放弃对革命的信仰。 而傅德辉也没有忘记他们的约定,他积极支持朱德的革命事业,为朱德和他的战友们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经济援助。 在朱德的感召下,傅德辉也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加入了共产党,并成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 1949年,新中国成立,朱德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为保卫新中国的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傅德辉也成为了新中国的一名普通公民,他继续为国家的建设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多年后,傅德辉学成归国,在家乡兴建水泥厂,希望能发展实业为民族工商业的振兴作贡献。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局势动荡,加之自身管理经验不足,这项事业终究难以为继。 1950年,在上世纪40年代末中国革命浪潮中,傅德辉不得不放弃工厂事业,回到四川老家过上地主生活。 这一年,朱德已率领解放军取得新中国的胜利,被尊称为“朱总司令”。在四川省展开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工作组来到傅德辉家中检查,竟在旧物里找到了1925年的那张欠条! 他们震惊之余,立即向党中央报告。朱德得知旧友下落,当即承认了欠条的真实性,并称赞傅德辉热心科学和实业,建议送其到北京学习。 按朱德的指示,有关部门将傅德辉接到北京后,他在那里受益匪浅。 三个月后的归来,傅德辉回到四川,历任多个单位的主管和专家。在从事科学研究和教育的岗位上,傅德辉终于发挥了他的才华与抱负,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