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上午9时许,在华林菜场“重庆夫妻肺片”的店铺里,店主刘威振和妻子张凤兰忙着招呼顾客。大女儿刘若涵利落地给食材称重、打包,小儿子刘哲瀚站在案板前,利落地将黄瓜切成细丝。
“哎哟,两个‘小当家’又来帮忙啦!”老主顾李阿姨轻轻地捏了捏刘若涵粉红的脸颊。“是呀,我学得有些累了,就来店里透透气,还能给我妈搭把手。”女孩甜甜地应着。另一位老顾客接过称好的拌菜,忍不住感慨:“老张,我是真羡慕你有这一双又机灵又贴心的好儿女。”张凤兰闻言止不住笑,眼角的笑纹里都洋溢着幸福的气息。
顾客熙熙攘攘,往来不绝;儿女贴心懂事、承欢膝下。张凤兰在心满意足的同时,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创业的艰难。
2008年,刘威振和张凤兰从河南周口来到常州,在华林菜场销售凉拌菜。那个冬天,张凤兰的大女儿刚出生,她在家坐月子,刘威振一个人出摊。张凤兰记得很清楚,一天晚上,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第二天清晨,见雪还在下个不停,张凤兰满心担忧,劝丈夫在家休息。可刘威振还是跨上电动车,一头扎进漫天大雪中。路面湿滑得厉害,刘威振没骑多远就摔了好几跤,身上沾满了雪和泥。好不容易踏着风雪到了菜场,可因为这恶劣的天气,几乎没有顾客上门。整个上午,他只卖出了一张5元钱的豆腐皮。那时中午菜场是要关门的,下午2时30分过后才会营业,刘威振只能满身泥泞地回了家,心情也有些低落。可换好衣服、吃过饭稍作休息后,他又精神抖擞地出发了。傍晚回家时,他满脸笑容,兴奋地告诉张凤兰,下午做了两三百元的生意。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这样小小的收获,就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开店头几年,生意着实冷清。每到月底盘点账目时,张凤兰就唉声叹气——只能勉强实现收支平衡。刘威振和张凤兰多次想回乡发展。可那时,刘若涵已经在菜场附近的西林中心幼儿园上学。她每天在幼儿园读绘本、听故事、做手工,更交了许多好朋友。每天放学后,刘若涵就像一只欢乐的小麻雀,叽叽喳喳地和母亲分享在幼儿园的种种趣事。夫妻俩一想到回乡后女儿要重新适应环境,就咬咬牙决心继续坚持。在这样艰难的日子里,公公婆婆成了他们最坚实的后盾。婆婆主动揽下照顾孩子的重任,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公公是药店的坐堂大夫,每月发工资后,总会变着法儿地让婆婆把钱塞给他们。
一眨眼就到了2018年。随着城市的发展,华林菜场周边的楼盘越来越多,人气越来越旺。因为食材新鲜味道好,他们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尤其是一到夏天,大家都爱吃凉拌菜开胃,柜台前顾客挨挨挤挤,夫妻俩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不得不“请”放暑假的刘若涵帮忙。刘若涵胆大心细,爱观察、会模仿,没多久就成了好帮手。切菜时她手法娴熟,切好的牛肉薄如蝉翼。招揽顾客时一脸甜蜜,声音清脆响亮:“叔叔阿姨,来尝尝我们家的凉拌菜,可好吃啦!”称重时,她认真仔细,确保分量准确。遇到顾客买的金额多,刘若涵会眨着大眼睛,甜甜地说:“阿姨,您常来照顾生意,零头就不要啦!”有一次,一位顾客买了93元的凉拌菜,刘若涵一边打包一边说:“您给90元就行!下次还来光顾呀!”顾客就笑着夸她:“这小姑娘真会做生意,以后就认准你们家了!”
后来,刘若涵上了高中,学业越来越繁忙,比她晚三年出生的弟弟刘哲瀚高高兴兴地接过了“接力棒”,一到暑假就到店里忙前忙后。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还能帮着分担生意,张凤兰的心里满是欣慰。那些浸透汗水的日子,那些相互扶持的岁月,最终都酿成了温暖的人间烟火,散发着幸福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