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军校科长认出一学员是他的八路军老团长,将其逮捕后枪毙 1950年的中国,新政府已经成立,但多年战争的影响尚未完全平息。在这个转型期,不少战争罪犯和背叛者仍未被审判。本故事的主角,王玮,时任西南军政大学的政治教育科科长,原本是一位八路军的司法科长。故事的反面人物刘子仁,王玮的老团长,曾是八路军第四纵队的一名团长,因背叛革命和私自投敌,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记录。 在1950年的一个春末的午后,西南军政大学的校园内,阳光透过新绿的叶子洒在整齐的步道上,空气中带着湿润的泥土味。王玮坐在办公室里,手中的文件堆积如山,他正在进行例行的学员档案审核工作。窗外,几个学员正在操场上进行体能训练,呐喊声和哨声此起彼伏。 王玮翻阅到一份档案时,眉头突然紧锁。这份档案的主人名叫李浩,年轻的面孔下隐藏着一段异常复杂的过往。档案中李浩的出生地、年份与王玮记忆中一位老团长极为相似,唯独名字和一些小细节有所改动。这突如其来的发现让王玮心中的警觉瞬间被激活,他决定要亲自查明真相。 王玮通过内线电话叫来了李浩。敲门声响起,王玮深吸一口气,试图将情绪压制。门缓缓打开,一个高大的身影出现在门口,阳光从他身后照进来,将他的轮廓勾勒得分外清晰。李浩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来,神情略显紧张。 “坐。”王玮的声音平静而有力,指了指面前的椅子。 李浩坐下后,王玮没有立刻发问,而是打开李浩的档案,故意放慢了翻阅的速度。他观察着李浩的反应,后者则尽力保持着冷静,眼神直视前方。 “你在抗战时期的经历很丰富。”王玮终于开口,声音里没有太多的起伏。 李浩点了点头,回答道:“是的,科长。” 王玮突然抬头,目光如电直视李浩:“刘子仁,你还记得我是谁吗?”他突然改变了称呼,声音冷厉。 这一刻,李浩的脸色微微一变,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科长,我想您认错人了,我是李浩。” “刘子仁,我在你的手下担任过司法科长,不要说是十年,就算是五十年,我也能认出你来!”王玮站起身,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李浩的眼神开始闪烁,他低下了头,沉默了。王玮见状,知道自己的判断没有错。他按下桌上的铃铛,很快,两名军校的保安走了进来。 “把他带走,立即执行。”王玮冷冷地命令道。 李浩,或者说刘子仁,被两名保安架起,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慌乱。他被带出办公室,头也不回地被带向预定的审讯室。在那里,历史的罪行被一一审查,刘子仁的真实身份和过往行为如同重重锤击在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上。 最终,在审判结束后,刘子仁被判处死刑,并在清晨被带到刑场。枪声响起的那一刻,不仅是对刘子仁个人的惩罚,更是对背叛者的一种警示——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刘子仁的死刑并没有结束这段历史的回响。这一事件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被视为正义的象征,反映了新中国对历史罪行的不容忍态度。王玮作为执行者,虽然内心深受煎熬,但他坚守了自己的原则和职责,保持了军队的纪律和革命的纯洁性。故事以刘子仁的枪决告终,但它也提醒了人们:历史的审判是无情的,正义总会在某个时间点到来,让所有的背叛和罪行得到应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