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2岁的闫光明对赵本山说:“师傅,我要去考大学了。”赵本山一听,顿时乐了:“你小学毕业,怎么可能考得上?”谁知,闫光明不但考上了,而且还留校做了一名教授。
2004年,在一个春日的黄昏,闫光明静静地站在师傅赵本山的门前,深深吸了一口气。他的心里充满了决心和紧张。他望着门口的牌匾,忍不住回想起自己从小在二人转世家长大的日子。那些年,他跟随着家人的脚步,在舞台上演出,一次又一次地把家乡的艺术传统呈现给世人。
“师傅,我要去考大学了。”闫光明终于鼓起勇气,向赵本山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赵本山的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他好奇地看着眼前的弟子,这个在舞台上自信、在生活中却总是谦逊的年轻人。他知道,闫光明的教育程度并不高,但在舞台上,他总是那么出色,无论是演唱还是武术,都无人能及。
“你小学毕业,怎么可能考得上?”赵本山笑着说,他的语气里带着不可思议。
闫光明并没有被师傅的话打倒。他知道,自己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就像在舞台上,每一次成功的表演背后都是无数次的练习和汗水。他坚信,只要努力,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时间如白马过隙,转眼间,闫光明的大学考试日到了。他走进考场,心中充满了期待和紧张。考试结束后,他只能静静地等待结果。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闫光明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准备开始新的一天。今天对他来说却不同寻常,因为他将会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走到邮箱旁,手心略带些许汗水。他深呼吸一下,缓缓打开了邮箱。
录取通知书就静静地躺在那里,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他所有的期待和努力。他拿起通知书,细细地看了好几遍,确认无误,这才放下心来。是的,他考上了大学,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随后的日子里,闫光明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他的课堂不仅仅限于教室,还延伸到图书馆、实验室,甚至是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他在学习上的认真和努力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不久,他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大学毕业后,闫光明没有选择走上工作岗位,而是留在了学校,继续深造。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是在教学上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他的课堂生动有趣,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因此,学校决定聘请他为教授,这在他的生涯中又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赵本山得知这个消息后,感到非常惊讶。他还记得多年前闫光明告诉他要去考大学时的情景。那时,他还以为这只是闫光明一时的兴起。然而,事实证明,他的这位弟子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承诺,还超越了所有人的期待。
有一天,赵本山特意来到了闫光明所在的大学。他站在讲堂门口,透过窗户看着里面正在讲课的闫光明。讲台上的闫光明镇定自若,他的讲解清晰流畅,课堂氛围活跃而富有激情。赵本山的心中涌起一股自豪感。他曾经怀疑过这个弟子的未来,但现在,他为自己曾经的怀疑感到羞愧。
课后,闫光明看到了门外的赵本山,他走过去,两人相视而笑。赵本山拍拍闫光明的肩膀,说:“你做到了,光明。”闫光明微笑着,没有说什么,但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自信。
赵本山在离开学校的路上,思绪万千。他想起了多年前,当闫光明告诉他要去考大学时的情景。那时,他虽然出于关心,但还是忍不住质疑,甚至带着几分玩笑的态度。然而,闫光明的坚定回答,以及后来的努力和成就,让他对这位曾经的弟子刮目相看。
闫光明和妻子赵海燕的故事在赵本山心中久久不能平息。当他得知他们共同的奋斗和成功时,他感到无比欣慰。赵本山知道,这对夫妻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他们共同的努力和对知识的渴望。
他们的故事很快在辽宁大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学校为他们的到来感到骄傲,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闫光明和赵海燕在校园里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不仅是学生,更是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故事在学生中传开,激励着每一个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
在大学里,闫光明和赵海燕展现出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情。他们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年龄永远不会成为追求梦想的障碍。
赵本山回到家后,依然沉浸在闫光明和赵海燕的故事中。他想到,自己在艺术生涯中也曾经历过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正是那份永不言弃的精神,支撑着他一路走来。现在,他看到了同样的精神在他的弟子身上焕发光彩。
这个故事迅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被闫光明和赵海燕的故事所感动,他们的经历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励志篇章。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人们的口口相传,都在弘扬着一个信息:不论年龄、背景,只要有梦想,就有追逐梦想的权利和可能。
闫光明和赵海燕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学习和成长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勇气、坚持和爱的故事。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只要心怀梦想,就能在任何时候点燃希望之火,追寻心中的光芒。